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灭亡就剩7天的小说 > 第71章 调整策略

第71章 调整策略(第2/3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我靠厨艺在异世发家致富娶夫郎大清:朕不会再做傀儡皇帝!功高震主要杀我,我造反你后悔啥三叔是刘邦一人中的武当小师叔媚娘,我是假太监,你还让我侍寝三国之江山无限大唐第一臣密谋造反二十年,皇帝以为我在摆烂大明:我被朱棣模拟人生曝光了!华兴传奇港综:小弟靓坤,最强幕后大佬!奥特老大杀手快穿:钓系宿主疯癫,但过分美艳大汉永存救宋:从捡三个皇帝开始南宋北中误穿红楼丫鬟我来收抗战:从成为上海滩大亨开始皇帝聊天群,嘉靖道长只想修仙

望这场靖难早日结束,一来是因为中原大地的百姓可以免受战火之苦,早日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二来是自己想要改变历史的走向离开不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统治阶级的强力支持,就比如王珏信心粘粘的美洲新大陆,算算世界,距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要说服朱棣派遣郑和去探索美洲大陆,还要完成的现有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升,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王珏正在浮想联翩的时候,忽然听到金忠开口,“道衍大师,济南之战是铁铉那五次小贼在城头高挂高祖神牌令我燕军无法炮击,东昌之战我们又吃了盛庸火器和毒弩的亏,我听闻你这弟子在守卫北平时就帮助世子造出火药守城,最近有改良出了威力更大的火药,想问问你这弟子,还有没有什么办法提高我燕军火器的威力,而且以后使用时也不必在如济南只是那版受限?”

道衍把目光转向王珏,“你有没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听听?”

王珏清清了脑海里的思绪,沉思片刻开口,“要是燕王、师父和诸位将军的谋划,此后当以直取应天府为第一目标,如若是与南军交战,也当诱其出城,选择在对我骑兵有利的地形作战,属下倒是有些想法。”

见众人都投来探究的目光,王珏赶忙开口,“属下可以尝试制作一种便于携带的投掷火器让燕军兵士佩戴,对阵南军时,我燕军冲锋到一定距离是便可向南军振兴投出,火器爆炸之后可以一定程度上打乱南军阵脚,对其心理造成恐慌,骑兵在进行与会穿插时也可以看情况使用,扰乱南军阵型。若是训练有素才做得当,更有助于打开南军振兴缺口。”

金忠还没来及得开口,朱能便直接插嘴,“不可,火器虽然威力甚大,但极易爆炸,所以一向运输保管都需万分小心,如今大军作战,大多都是只携带火器使用所需质量,或是携带原材料按王珏所献配方临时制备。王珏你那可以投掷的火器虽然听起来会有些效果,但是士兵随身携带的话,行军或者冲锋途中一旦颠簸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骑兵,马上佐汉本就颠簸,弄不好就咬反受其害!依我看,你还不如想办法继续提高火药威力或者改良下下火器的好!”

王珏笑了笑,“朱能将军所言不错,但是如今改良后的火药威力已经提升不少,想要进一步提升火药威力,就必须优化改进燕军现有的火器,苟泽就会出现炸膛误伤自己的风险,但改进火器需要大量金属和锻造工艺上的提升,以燕王如今掌控的范围,估计很难实现。想要提升火器的作战力,倒是可以从火枪兵的阵型上入手,只要训练得法,也许能起到些些效果。属下或许有办法可以尝试提高火药的稳定性,使其不那么容易爆炸,只是需要大量的尝试和进一步的尝试。”

朱能闻言阎斤一亮,“既然如此,你那投掷火器估计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你且说说那火枪队阵型上的办法,如果可行,只要训练一番,今后南下便可以派上用场!”

王珏闻言把目光康翔朱棣,朱棣在东昌之战上吃了南军火器不小的亏,当然也逐渐意识到火器的重要作用,见王珏有办法,边界值开口,“王珏你但说无妨,若是真能有效,孤给你记一功!”

“谢燕王!”王珏组织了下语言继续开口,“想要提高火枪队的战斗力,关键在于提升火枪的发射频次,我们可以采用‘三段击’阵型,将火枪兵明确地分为三组,每组都有特定的射击和准备任务。第一组负责射击,当敌人靠近时,他们首先开枪射击,。第二组在第一组射击完成后,立即上前补位进行射击,保持火力的连续性。这样可以让敌人难以找到火力间歇的机会进行突破,始终处于火枪的打击之下。 第三组则在后面负责装填弹药,随时准备替换前两组的人员,确保射击的持续进行。这哥阵型需要第三组人员具备熟练的装填技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弹药装填,保证火枪的持续输出。

另外在队列的前后间距上也要注意,要根据火枪的射程、射击精度以及敌军的冲锋速度等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如果间距过大,会导致火力衔接不紧密;间距过小,又容易造成前一组射击时对后一组产生影响。多以每组人员的左右间距也要保持适当,既不能过于拥挤影响操作,也不能过于分散导致火力覆盖不足。 在火枪队的前方布置长牌手,长牌手手持大型盾牌,可以有效地抵御敌军的远程箭矢和部分近距离攻击,为火枪兵提供安全的射击环境。在火枪队的侧翼安排长刀手。长刀手的作用是保护火枪兵的侧翼安全,防止敌军从侧面突破。当然,还可以根据战场时机情况将火枪队与骑兵和弓弩手配合,指定具体的战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我们生活在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