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部分(第3/4 页)
的时候,让你们把各个军堡及周边的村落城镇等所在的所有人口的鱼鳞黄册都带来……怎么着,都带来了吧?”
众人纷纷道:“都带来了。”
“来,都拿来让我看看。”董策摆摆手道。
站在他身边的长随白忠旗走过去,把大伙儿手里的鱼鳞黄册都收上来。这些东西可不少,每个人手里头几乎都有厚厚的一摞,白忠旗来回三四趟才算是抱完,在董策身前摞了好几堆。
董策随手抄起一本来看,看了一会儿,便是皱起了眉头。
他扬了扬手中书册,道:“夏守备,怎么回事儿,这怎么还是万历年间重造的?”
也是夏守备倒霉,董策随手抽了一本,却正好是镇羌堡的鱼鳞书册。
夏守备苦笑道:“末将也不知道啊,镇羌堡放着的就是这个,这次大人您让带来,末将就带来了。”
董策皱了皱眉头,没再说话,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
他知道,这事儿怪不得大伙儿。
只是,这鱼鳞黄册是万历年间造的,那这样一来,他之前的计划就要完全被打乱了。
他本来是想依照这些鱼鳞黄册来勘定整个北东路范围内的百姓军兵,以此来实施他下一步的计划,但现在看来,下一步的计划是很难执行了。
因为这些鱼鳞黄册不对。
倒不是说这些东西造假,而是说,现下他手中的鱼鳞黄册,已经过时了。
这些鱼鳞黄册是万历年间造的,是当时的人口户籍统计,而现在,已经是崇祯八年!在这些年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口又有了多大的迁移流动?
若是说从成化年间到弘治年间那几十年的话,可能某个地方,人口流动不算大,因为那会儿算得上是大明的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土地收成也好,赋税也不算多么重。是以在当时,人口流动便不大,因为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也没有太多的天灾**,是以就没有大规模的流民。百姓都安稳的居住在祖辈传下来的土地上,不会离开。
第1013章 一零三一 我要重用你
但是万历年间到崇祯年间这些年,那可是不一样。
这数十年间,可说是整个大明数百年中最为动荡
这些年正好是大明朝最为兵荒马乱的一段时间,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建奴入寇,乱贼横行,天灾**,收成也比原先大大不如。百姓流离失所,流民蜂拥而起,四处流动,所以说只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各地的人口户籍百姓居民的情况,就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万历年间的鱼鳞黄册,在此时,是绝对做不得数的。
而董策要统计各个军堡所统辖的区域内的军民百姓情况,是要做大事的,断然容不得一点点的疏漏,更别说像现在这样错误连篇了。
“这些鱼鳞黄册不能用了。”
他轻轻叹了口气,看来自己必须得找人重新统计了。
“好了诸位。”
董策把手中的黄册往桌上轻轻一放,笑道:“这些兵你们也都带来了,鱼鳞黄册也都带来了,现下都在本官这儿。今日之事,于你们而言已经是可以了结了。趁着现在天色不晚,都快些回去吧,本官就不留你们在这儿住了。”
“对了。”
董策忽然又补充了一句,道:“那些军兵你们就都留在这儿吧,不用带回去了,各自带着自己家丁回去就成。”
此言一出,大伙儿脸色都有些发苦,心里头跟吃了黄连也似。他们本来以为董策虽说要收编他们麾下的军队,但是也不一定现在就动手,他们其中不少人都打算这次带兵回去之后,就把里头的精锐给拣选出来,而后董策啥时候要他们交出来,就把那些老弱给他丢过去。反正今日董策也没有统计,也不知道哪个是哪个。
但是却没想到,董策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让他们的算盘全部都落了空,直接就都留这儿了,你都带不回去,还怎么挑选?
既然事情了结了,再留着也没什么意思,大伙儿也就纷纷告辞,董策却是忽然叫住了其中一个。
“对了,范启年。”董策忽然对坐在一个角落里的范启年道。
今日董策召集各个军堡的守备官和操守官带兵前来,本来范启年是不用来的,他也不想来,但是董策点名让他来。董策的理由也很充分,虽然范启年不是守备官操守官,但是他却是统带当初黄琬直属的那些军兵的将官,自然也是得来。
范启年不得不来了,他其实是很怕见到董策的,来了之后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