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遣唐使宣州遇袭 思亲儿易之写信(第2/2 页)
,他的声音温和而恭敬:“尊敬的天后,我们日本国对大周的尊重与敬意,如同东海之水,源远流长。我谨代表我国的文武天皇,感谢您同意我国更改国名。”
武则天微笑着点头:“日本国这次专门遣三名使者来请求更改国名,显示了日本国对大周的尊重。日本国本名倭国,大王曾数次遣使来唐,请求更名日本国,前朝先帝均未应允。诸位爱卿,可知原因?”
张易之站起来,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是因为自从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30年)以来,倭国所遣各批次唐使都是身材矮小之人,而他们又喜欢自夸自大,说他们国家在日出之地,所以想使用‘日本国’国名,先帝不相信这些遣唐使的说辞,不同意改名。”
武则天点头表示赞同:“张爱卿说的对。”
武三思接着说:“刚才张易之大人说的有道理,但改名的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倭国人讨厌‘倭国’二字,喜欢‘日本国’,这个国名强调倭国在日边,东方日出之地。”
武则天微微一笑,不可置评。
朝臣真人听着武三思提到“张易之大人”,意识到刚才说话之人就是杨珣的朋友。他心中暗自记下,准备日后有机会再与张易之交流。
晚宴结束后,朝臣真人等人被安排在鸿胪寺四方馆安歇。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被要求回国,并没有机会见到张易之。朝臣真人带着一丝遗憾,踏上了返回的道路。
而李春晖的元神也观察到了朝臣真人并没有见到张易之。李春晖在思索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张易之的三岁儿子——杨钊,他将何去何从?
此时,张易之在住所里,正在笔走龙蛇。他在写信,写给宣州杨氏的哥哥杨珣。
长安张易之致宣州杨珣兄长:
春意渐浓,花开花落,转眼间吾儿已至三岁,而吾却未能亲见其成长,心中不免泛起丝丝遗憾。每每念及,便觉时光荏苒,亲情难舍。
近日,吾于朝中事务繁忙,然每至夜深人静之时,总不免想起吾兄及杨氏母子。不知兄长近况如何,杨氏母子是否安康,吾心甚是牵挂。
易之若能亲见吾子蹒跚学步,定是人生一大乐事。吾虽身在长安,但心系宣州,愿兄长及家人一切顺遂,幸福安康。
此信虽短,但字字句句皆出自肺腑。望兄长见信后,能知吾心意,亦望兄长能抽空回信,以慰吾心。
愿吾兄长多加保重,待来日相见,再叙亲情。
不宣。
张易之手书
长安三年七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