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新皇新政(第2/3 页)
八月一日,侍读解缙、编修黄淮进入文渊阁开始供职。没过多久,又下令让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一同入朝为官,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与决策。
这些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汇聚一堂,这本该是一幅令人振奋不已的文化盛景,然而在这靖难之役过后的特殊时期,却又带着几分复杂而微妙的意味。他们心里都很清楚朝堂之上暗潮涌动,而此时铁铉被处以凌迟极刑的事更是让他们心有余悸。也正因如此,尽管他们怀揣着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却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新皇的眼皮子底下施展自己的才华,不敢有丝毫的差池出现。
为保北方边境安稳,朱棣命左军都督刘真前去镇守辽东,肩负起保卫边疆的重任。他深知辽东之地对于大明江山的重要性,所以一到任便雷厉风行地开始整饬军务,大力加强边防力量,同时用心训练士兵。在他的一番努力之下,那片广袤无垠的边疆之地渐渐多了几分安稳祥和的气息。
为了能够更好地监察天下的情况,八月六日,朱棣分别派遣御使去往各地察看利弊。这些御使们肩负着朝廷赋予的重要使命,纷纷奔赴各地。他们深入民间,用心去了解百姓们的疾苦,仔细查看地方官员的所作所为,并且将所看到的一切情况如实记录下来,以便朝廷可以依据这些情况做出更为妥善的决策,进一步改善天下的治理状况。
在军事方面,朱棣也开始向大明的各个地方分派武将,以此来维护江山的稳定。
八月七日,任命都督何福为征虏将军,前去镇守宁夏,同时节制陕西行都司;任命都督同知韩观前往江西练兵,节制广东、福建两地。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各司其职,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或是镇守一方保境安民,或是训练兵马以备不时之需,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这刚刚经历过动荡的大明江山筑牢根基。
十三日,西平侯沐晟奉命前去镇守云南。他在那片边陲之地向来有着颇高的威望,刚一到任便积极地安抚当地的各族百姓,妥善处理诸多繁杂琐碎的事务,使得云南继续保持着稳定与繁荣的良好态势,宛如大明边疆上一颗璀璨夺目且安稳祥和的明珠。
九月四日,朱棣开始论靖难之功进行赏赐,封丘福为淇国公、朱能为成国公,张武等十三人被封为侯,徐祥等十一人被封为伯。
紧接着又论诚恳依附之功,封驸马都尉王宁为侯,茹瑺、陈瑄、都督同知王佐皆被封为伯。一时间,朝堂之上涌现出了许多新晋的功臣,他们因为这场靖难之役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收获了无上的荣耀以及丰厚的赏赐
十四日,朱棣下旨规定了功臣犯死罪减俸禄的相关条例。虽说不像自己的父亲那般送出免死铁券,但这也算得上是对功臣们的一种特殊优待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朝廷对于功臣有所约束的考量,希望他们能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地位,切莫恃功而骄,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
北平作为朱棣的龙兴之地,必须要让其繁荣昌盛起来。十五日,朱棣下旨将山西那些没有田地的贫民迁移至北平,并且赐给钱钞,还免除赋税五年。这一举措旨在合理平衡两地的人口与土地资源,让那些贫苦的百姓能够看到新的生活希望,同时也为北平的蓬勃发展增添充足的人力。
此外,任命韩观为征南将军,前去镇守广西,他带着朝廷的殷切期望,踏上那片土地,守护着南方的安宁。
冬十月七日,朱棣下令让北平州县那些弃官逃避靖难之役的朱宁等二百一十九人通过缴纳粟米的方式来免去死罪,然后将他们发配戍边兴州。这些人曾经为了躲避战乱而逃离官职,如今虽说能够凭借缴纳粟米免去一死,可却也要背井离乡前往戍边之地,面对那未知的艰苦生活,他们的心中满是无奈与悔恨,然而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命运的安排了。
十月十九日,朱棣下旨撰修《太祖实录》,众多史官们听闻此令后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需要细致梳理太祖一朝的诸多事迹,并且将其详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只是在这撰写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当下朝堂局势的影响,使得有些内容的记载变得颇为微妙起来,其中掺杂了诸多复杂难明的因素。
十月十二日,朱棣下旨迁封谷王朱橞于长沙。这位谷王在靖难之役当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番独特经历,如今被迁往长沙,心中纵然有诸多的不甘,却也只能乖乖听从旨意,前往那新的封地,开启别样的生活了。
十一月十三日,朱棣册立自己的后妃徐氏为皇后。却对自己的三个儿子暂时没有任何封赏。
对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