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尊敬的长者,1999年在台湾交通大学开了一门EMBA课程。有一堂课讲到在企业内的学习,提到学习分为三种途径,以主管对下属的指导,对知识的吸收最有功效;其次是在工作上有所需要,自我学习;再次才是上课学习。说得一点都没错,主管对下属的指导,如同古代师傅对徒弟的指导一样,使下属学会主管累积数年的无形知识。学,然后知不足,倒过来说,知不足,学才有效。当你知不足、内心饥渴的时候,身为过来人的主管,以他的亲身经历,一对一地教导,才可以使得知识的含金量如此之高,吸收消化得如此之快。
大学生上课学习,只能拿到学士学位;做出一篇硕士论文,可以拿到硕士学位;而要拿到博士学位,关键在于有一位倾囊相授的博士生导师。从博导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他的有形学问,他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甚至于他为人处世之道,都会影响这篇博士论文的含金量。
在大学,你的身份是学生。毕业之后,拿到毕业证书,拿到第一份工作的offering letter,切莫以高人一等的心态自居,骄人妻女;而应该是将自己杯中的水倒空,从学生的身份下降一级成为学徒,怀着空杯的心态,诚惶诚恐地继续接受下一阶段的求学,求得价值千金的无形知识,求得足以为经师、为人师,可以当你“生涯规划”这一篇博士论文的博导,帮你定下“生涯规划”这一论文的主题,一个适合你能力、兴趣以及价值观的主题。
因此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重点不在于薪水,而是在于学习与不断地成长。念硕士、博士,你并不会计较学校是否给你薪水,因为学历是一种“存折”,你的存款越来越高,总有一天可以兑现。要知道除此之外,你还有一本“经历存折”,而这本“经历存折”的利息回报比“学历存折”高10倍,乃至100倍,要以投资的心态对待这份存折,也就是要以投资的心态对待第一份工作,以及后续接踵而来的工作机会。而“经历存折”累积资产的关键,在于一起工作的同侪,以及指导工作的导师。
日本是全世界最讲究导师制的国家。刚进公司的人,要将所有人视为前辈,执弟子之礼。这或许有点食古不化,不符合现代这种快速变迁、讲究个人表现的社会。但是日本这种尊重前辈、不轻易跳槽的做法,却创造出一种最适合隐性知识心手相传的环境。以日本这个蕞尔小国,在全球企业竞争的表现如此突出,能够创造出这么多执产业之牛耳的公司,跟他们这种累积无形知识的师徒制,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第一百只猴子》谈价值观的选择
《第一百只猴子》是一本奇书,里面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在日本宫崎县串间市的海边,有座名叫“幸岛”的岛屿,这个小岛上住着将近一百只日本猿猴。有一天,忽然有一只母猴子——书中特意强调是母猴子——去河里洗了番薯再吃;之后,许多母猴子和小猴子都去洗了番薯再吃;最后,全岛80%以上的猴子都跟着做这件事。后来那条河干了,它们就拿到海边去洗,因为海水是咸的,所以吃起来味道更好,大家也都相继模仿。结果,科学家发现,当洗番薯的猴子达到100只的时候,附近其他岛屿的猴子也开始洗后再吃番薯,最后,他们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猴子在无法联络的情况下,都学会了洗番薯。
美国研究新生命科学的先驱莱尔·华特逊,将这种情形称为“百只猿猴现象”。他认为,当幸岛会洗番薯的猿猴数目超过一个临界点之后,这种现象无须经过任何介质的传递,也能让其他生活在远处的猴群,同样具备这种文化。这说明基因不仅仅是纵向的遗传,有时候也会横向地传出去,类似于波动,类似于磁场。有趣的是,他们发现并非所有的猴子都学会了洗番薯,有15%的猴子是学不会的,而且这15%的猴子基本上都是较老的公猴子,换到人类世界就是大约40岁以上的男人。他们具备一定社会地位,是一群人的领袖,他们都拒绝学习,拒绝尝试新鲜事物,也拒绝进步。
为什么源起于一只猿猴的洗番薯行为会超越时空,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去呢?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猴的行动不受到影响呢?这些现象可以利用“波动”的性质来进行说明。猿猴的高波动会对其他猿猴的波动产生影响。具有同频率的猿猴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此种影响,进而产生共鸣。但是,具有不同波动的猿猴却无法感受到,所以就不会产生共鸣。而这些具有不同波动的猿猴,正巧就是领导阶级,在猿猴的现实社会中,就是那些有权力有势力的12岁以上的公猿猴。相对于人类而言,超过45岁的男性,也同样缺乏对高波动的共鸣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