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第1/4 页)
就是印刷籍,也是从手工雕刻、使用模具、活字印刷一步步发展来的,更何况是管理国家?没有任何人会指望有一个边远部落的酋长某一天突然发明活字印刷术,易锋寒自然也不会指望一群对治国一窍不通的土匪执掌政权。东东儿很好学,可惜他的学识来自于偷听与自学,也许少了固有思想的桎梏,但是也少了系统、经验和深度,一个人再聪明,也是比不万千人数百年的思考的;武德归机灵诡诈,往往想人所未想,但是治理国家也好、统领军队也好,奇始终只能作为正的补充,本末倒置是不行的;刘方、邓璞骁勇善战,在哪儿都算是难得的人才,但是刘方是个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将领,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邓璞倒是出身地方士族,因受到另一豪强迫害落草为寇,手底下有百十号昔日门客的班底,但是隆北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后夷最为落后的地区,邓璞的门客放在渭州这个大舞台未免不得台面;隆北起义军其余的首领么,似乎就是一些打家劫舍、作奸犯科的主儿,杀人越货、强奸妇女直如家常便事,若非东东儿将他们收服之后加以约束,易锋寒遇到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民除害。
不过随着易锋寒的本次游历,他对东东儿的好感直线升,先不说后夷掌控下的郡县赈灾不力、民不聊生,东东儿治下却能饥而不死、顽强发展,光以治国方略而论,东东儿似乎自身也觉察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广招贤能,不问身份来历,文以良策进爵,武以战绩论功,一时之间,吸引了许多隆北、北宸甚至陇川等地的人才。须知后夷建国多年,朝廷下结党甚为严重,四大采邑的官员聘任固然是掌握在四大千户侯的手中,君主统管的四郡之中,八大百户拥有绝大势力,朝中重臣也在各地安插亲族嫡系,没有关系背景的人很难获得一官半职,渭州民间存在着大量不得志的士人、武士,如今东东儿不论亲疏、唯才是举,正是他们一展抱负的机会,虽然追随叛军、前途未卜,但是身处乱世,以生死一搏富贵的大有人在。
易锋寒靠着大树,目光悠悠的飘向远方的泰城,思量着是否要找个机会与东东儿一晤?又或是先折返易水郡,看看分明岛覆灭、天皇刀到手之后的商山君如何对待自己再作计较?
泰城位于隆北郡中部,是个不大不小的城市,由于隆北郡土地贫瘠、矿产不多,向来都不是渭州政权关注的重点,泰城也不例外,一直缺乏足够的发展,经济衰弊得很,不过如今的泰城却俨然一副繁荣的景象,由于隆北起义军的总部设置于斯,该城不断有流民涌入不说,数之不尽的浪荡武士、失意士人,也纷纷来到这里寻求出路,人口之多已经超过了隆北郡首府北安。
东东儿如今已经掌控了了隆北、北宸二郡,按理说应该以这两个郡的历史名城为都,因为能够成为历史名城的地方,要么是经济枢纽,这种地方交通便利、商贸鼎盛、人口众多、粮食充足,利于发展壮大、屯粮扩军,要么是军事重镇,这种地方城池坚固、厚垒深壑,面临战事只要指挥得当、储备充足,几乎可谓立于不败之地。与那些名城相比,泰城未免显得过于平庸,城不高、池不深、人口少、出产薄、道路窄、商贾稀,作为都城可谓一无是处,唯一的优点就是背倚钢岭,那是陇北起义军昔日盘踞的根据地,茂林千里、山谷幽幽、洞穴密布,加盛产凶禽猛兽,环境十分险恶,即便是当地土著也只是在山岭外围打猎烧炭过活,甚少深入山中,除了被逼无奈、悍不畏死的土匪,根本没有人熟悉钢岭的地理,这也是后夷屡屡围剿东东儿一党无功而返的最大原因。
在外人的眼里,东东儿以泰城为中心,就是为自己留后路,他在钢岭经营多年,狡兔三窟,分散储存了大量的粮食甲兵,万一兵败,只要往钢岭的深山里一躲,休养生息几年,又可以卷土重来。这种观点不仅仅是民间老百姓的看法,后夷朝廷也多此论,毫无疑问,这也让后夷君臣把东东儿的威胁轻看了许多。为了更好的保全自己性命,舍弃发展壮大的机会,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鼠目寸光的短见,现在后夷乱成一团,对于剿灭隆北起义军有心无力,但是后夷一方始终还是掌握着超过渭州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且是比较富饶的地区,从长远来看,以隆北、北宸二郡为基地的隆北起义军,在发展潜力和速度肯定是比不后夷朝廷的,东东儿要想夺取天下,唯一的机会就是乘着后夷缺粮少钱、兵力衰竭的机会,动员所有力量,进攻再进攻,占据更多更富饶的土地,改变人力和物力的资源对比。可是东东儿立足泰城,就失去了这一可能性,泰城既无法募集足够的兵员,又没有足够的粮草军械,偏狭的位置制造出招揽人才的屏障,糟糕的道路状况使得后勤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