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2/4 页)
刀,反扣在手,右臂高举,迎着阳光翻了两翻。
易锋寒见状,也从背后拔出刀来,依样举刀,将刀光反射回去作为应答。
那个声音沙哑的汉子承受着背上巨大的压力,几乎喘不过气来,正在肚子里面暗骂不止,见到易锋寒举刀反光过来,顿时骇出一身冷汗。还没有等他转过念头,他旁边的一块岩石猛然一动,就地一滚,现出一个满面精悍之色的瘦长汉子,刀光一展,如平地生莲,施展地躺刀法朝着他们身后的青衣刀客脚下卷去。
青衣刀客头也不抬,双脚轻轻一蹬,身体便跳过刀光,接着反手一刀劈下,正中地下翻滚如涛的刀光。
铮的一声,刀光顿时消散。瘦长汉子滚出去三丈,翻身跃起,一扬手就是三道寒光,呈品字形射向青衣刀客。
青衣刀客抱刀入怀,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谁知那三把飞刀到了中途,忽然向下一沉,扑扑连声,尽数命中蜥蜴爪下的岩石,直没其柄。与此同时,那个瘦长汉子一个后翻,便向山下纵跃而去,转眼之间,已经在一里开外。
青衣汉子也不追击,只是瞥了正在冒血的岩石一眼,徐徐抬头,与易锋寒四目相对。
………【第十八章 灵岩道人】………
渭州地处神州东南,在九州中幅员之小,仅次于淼州。该州疆土九分,后夷的中央政权所掌控的北宸、东州、粹华、隆北四郡占据了六成的土地,四大千户的采邑占据了三成,还有一成土地,由一直不服王化的青皮倭盘踞着。
后夷的京城,沿用先夷故都銮京,居北庭中正位,传说为渭州东西中轴所在。中央政权的势力范围由东北向西南扩展,南以横贯渭州东西的渭水为界,西面以骑田岭与两大千户的采邑相隔。
骑田岭以西,是易家的采邑易水郡和赢家的采邑和郡。
易水郡形如弯钩,西面从北至南,涵盖了渭州整个西面的海域,是与神州政权作战的最前线,也是渭州出海贸易的必经之地,北边向东扩展,与骑田岭接壤。
和郡在易水郡东南面,渭州以白夷族人数最多,唯独此郡种族繁杂,概有三十余族,纷争颇多,不过对于渭州以外的人而言,该郡唯一能够给人留下印象的,只有五蝠山,根扎于斯的五蝠剑派乃是与忍宗、士道并称的渭州三大派之一,自百圣时期起便已名扬天下。
渭水以南,是春家的采邑弘法郡和勒于家的采邑安泰郡。
弘法郡居于安泰郡西面,先夷后期,小天竺高僧龙华大士在该郡弘法山传道,将当地士子辩得哑口无言,吸引了大批信徒,随后密学兴盛,遍及整个弘法郡。晋灭先夷后,禅学也渐渐在弘法郡传播开来,最后两种宗教的扩张达到极致,导致该郡寺庙林立,不可尽数,当地僧人的威望凌驾于朝廷之上,光纳庙产、训练僧兵、私设教衙,完全脱离了朝廷的管制。后夷立国之后,虽然经过朝廷的严厉打压,但是掌管当地的春家,本身就是密学旁支,加上当地信众故习难返,所以当地至今仍然处于政教并立、互相争权的状态。
安泰郡西接弘法郡,北依渭水,东临大海,南面就是青皮倭聚集的陈琉、汪泽和明月岛。由于青皮倭居地贫瘠无所出,动辄外出掳掠,所以该郡自古战事不断、烽烟不绝。
易锋寒拜辞亲族后,按照常理,要进京只需要南下和郡,穿越骑田岭隧道,就可以沿着官道,经粹华郡,直达京师所在的北宸郡;或者凭借卓越的轻功,直接翻越未开辟的骑田岭,进入北宸郡。但是出乎意外的,易锋寒一路南下,过骑田岭隧道而不入,径自来到了灵岩山。
灵岩山原名种桑山,乃是和郡阆源县南面的一个小山丘,除了当地土著,几乎没有人知道。十八年前,弘法郡禅学高僧灵岩道人来到该山,称当地天地灵气所钟、可通神明,于是募捐建庙,三年乃成,名曰灵岩。寺成之后,传闻入内祈祷灵验无比,因而声名大噪,而往来香众大多不知道山名,纷纷称之为灵岩山,原名反而湮没不闻。
易锋寒来到庙门口,知客僧立即拦住他的去路:“施主请出示信物。”
易锋寒微微一愣,递过去半片玉环:“麻烦师父转交给贵寺主持。”
那个知客僧也是一愣,犹豫了一下,接到手中,施礼道:“施主稍候。”说罢转头就往庙中走去。不一会儿,便又急匆匆地赶回来迎接易锋寒。
易锋寒在知客僧的引导下,来到灵岩道人的禅房。
屋子里面,一个面色红润、左眉生痣的中年和尚盘膝而坐,笑盈盈地向易锋寒点头示意。
知客僧搬来椅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