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了公主当年所植的桑树。
在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中,丝绸与女人完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奇妙最完美的结合。丝绸因为女人的聪明智慧而传遍世界,女人因为丝绸而愈加光彩照人。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事实上,西域各古国乃至欧洲、阿拉伯的种桑、养蚕和织造技术确是由汉朝传入的,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进步作出的贡献。
●交河故城居住区遗址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
●
我坐在高昌故城的小毛驴车上
当我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冒着零上四十几度的酷热高温,坐着新疆特有的铺着花地毯的小毛驴车,慢慢地驶过布满千年墟土的古道,进入高昌故城的时候,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充溢在我的心中。
眼前是一种从没有见过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城墙高耸,街衢纵横,庙宇林立,房屋交错,一座庞大的王城遗址群落就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所有的房屋统统没有屋顶,断壁残墙全部都是黄土夯筑,没有四梁八柱的木架结构,没有石头砖块的堆砌,甚至土墙中没有掺杂稻草芦苇。大大小小的房屋建筑只是黄土的凝结。漫步在高昌故城,依然能够辨认出,哪些是城门城墙、署衙寺庙、民居作坊、街巷道路,这些一片又一片黄土墙构成的房屋和道路,十分清晰地显现出当年故城内人们生活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遥远的古代。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0公里处,地势平坦高敞,背靠火焰山,一条小河从西边蜿蜒流过。故城规模宏大,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全城略成方形,分为内城、外城、宫城三部分。内城在外城正中,宫城位于最北端。外城西南角有一所寺院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塔上佛龛内残存的塑像和壁画,依然明晰可辨。故城内一座座十分坚固的城堡、高大厚实的城墙、深陷的护城河道残迹、古道车辙轮廓犹存。谁能够想到,这种纯粹的黄土建筑,竟然能够留存上千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
高昌故城遗址
封闭的盆地,稀薄的云量,极高的气温,极少的降雨量,汇集成吐鲁番地区一种十分独特的自然资源。正是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使得高昌故城得以留存至今。
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称“高昌壁”,最早见于《汉书》,在《北史?西域传》中记载:“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南北朝时期的麹氏高昌王国、回鹘人建立的回鹘高昌国均在此建都。唐朝打败高昌后,曾经在此设西州治所。蒙古帝国时将此地划入察合台汗的封国,改设火州。13世纪末,高昌王城被蒙古铁骑围困半年之久,高昌王英勇战死,高昌城毁于战火。从此,这座使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古城只留下了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
高昌的名称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后,曾向汉武帝提及大宛国有好马。当时中原地区的马品质不好,汉朝和匈奴正处于剑拔弩张、频繁交战的时期,非常需要有好马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于是,汉武帝派了一个叫车令的壮士,带着黄金千两到大宛国换取好马,但是遭到大宛国王的拒绝,并且抢劫了汉朝使者的财物。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非常恼怒,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几万兵马远征大宛。公元前104年,大军从河西走廊出发,穿越戈壁盐泽,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行军,到达吐鲁番的时候,部队已经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无奈,李广利下令队伍休整。他们发现戈壁滩上有一处绿洲,水草肥美,地势开阔,于是将有伤病的士兵集中起来,屯驻于此。一方面可以让士兵得到休整,补充军队给养;另一方面又可与汉朝就近呼应。汉朝将士们休养屯垦的这个地方,由于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叫做“高昌壁”,当初,这是一个军事性的城堡,就是后来高昌城的雏形。
李广利在高昌驻军屯田的做法,为西汉王朝统治西域的广大地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此后,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把在西域大地屯田作为一个有效的政治、军事手段。由于高昌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
历史的记录翻到了唐朝初年,这个时期的高昌王国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高昌国王麹文泰迎来了大唐帝国西行取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