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第2/4 页)
塞维鲁一离开,米多便领军把住阿拉伯,切断欧洲人进入非洲的陆路,占有整个罗马帝国所属北非全境。
塞维鲁北上,遭遇迎头痛击,又失了退路,便悲催的消失于历史舞台。
英格兰、苏格兰与罗马本土隔着英吉利海峡,佐夫暂时不出兵攻打,但也开始准备船只,而德意志的珍妮,因最早开始工业生产,积累了不少资粮和武力,佐夫与其开战几次未果后,也承认了其分割了罗马帝国的实际地位。
十余年间,欧洲纷争不断,罗马帝国被分成了五个部分,但佐夫还是占据了地中海北岸和东岸,地盘最大。
至208年,也就是阿米尔三十万大军覆灭之年,佐夫所控制的罗马帝国,人口达八百万,其余各国,人口二三百万不等。
最少的苏格兰,人口也达到了一百五十万左右,但四小国包围一大国,局面也进入了平衡之势。
经过二十多年战争与和平,合作与发展,西欧、北非各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面临一个问题,那便是科技树中级皆未激活。
谁都知道接下来要蒸汽机、内燃机面世,谁都知道这玩意儿的原理。
但谁都不知道具体如何设计操作,这得有个图纸才行,大家都不是这方面的工程师,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没有人是属于科技领域人才啊。
科技短时间不能进步,各国将视线放在了长远打算上,于是罗马东出帕提亚,准备抢夺安息帝国领土,米多南下中非,英格兰与苏格兰乘船往西非,珍妮兵发东欧。
轰轰烈烈的圈地、抢人口竞赛,于208年开始。
至209年,也就是建安十四年,佐夫击败安息帝国,走出亚美尼亚,开始了亚洲的掠夺之旅。
杨锡隐隐觉得,也该来了。
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的世界猜想
建安十四年,杨锡决定再写一本书。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
考虑到悉尼回去之后传信回来,将政体改成了民主共和制,还是不能激活科技树的状况,杨锡觉得应该还有一部分,那便是认知。
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宇宙的认知和人本身的认知。
杨锡决定把后世对于这三者的认知,编写成一个自己的猜想,给这个世界的人留下一条不确定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的,然后才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认知。
“书名就叫《我的世界猜想》吧。”
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世界猜想。
在这部分中,杨锡开篇写道:我猜,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到底是不是天圆地方呢,如果是的话,那么以下我所说的所有种种,便不可能存在。
接下来,杨锡开始例证。
在例证中,穿插图文。
比如海上,两艘船离得远,你就只能看到他的顶部,把这种状态延长,竟然能构成一个圆,各种实例证明,我们所站立的这个世界,是圆形的。
这一部分,杨锡用了两万字。
就为了告诉你们,我猜呀,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球体。
这太吓人了!
可不能直接说,会被唾沫淹死!
第二部分,宇宙猜想。
我猜,我们看到的星星、月亮,应该就象我们脚下的球体一样,他们是同类吧?
这一篇,杨锡用了一万字。
最后第三部分,杨锡猜想了人类的由来。
为什么人类与猿猴如此象呢?杨锡在书中自问。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猜想来解开自己的答案。
这一部分,总共两万字。
一本五万字的书,杨锡花了近两个月才写完。
写完之后,杨锡自己为自己作序,并在序言中言明,这书中一切,皆为自己的猜想,若有不同意我之猜想者,可找事实来进行论证反驳。
建安十四年十一月,《我的世界猜想》书籍发行,第一期十万册,只用了半个月便销售一空。
于是辰河区各地印刷厂争相购买书籍印刷版权编号,三十余处印刷厂同时加印,第二批三十万册,在年底如石沉大海。
据各大报纸评论员文章分析,这本书销量好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作者为杨锡。杨锡要写本书,几乎每家每户必买。
第二点,这书太有意思了,脑洞开得太大。虽然荒谬,但是有趣,可以作为业余读物,并且逻辑严谨,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虽然这种道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