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读了。
周:您也这样认为吗?
刘:的确是误读了。这部小说本身写的有种焦虑,批评家应当比我更理智。*等一系列早已存在的社会问题,仿佛是在1996年前后的一夜之间突然爆发的,在此之前,大家好像都对改革充满了理想,以为只要今天改革了,幸福就会在明天早上降临。但在那一段时间里,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也许还不仅仅是意识到,而是不得不接受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样一种事实。改革带来的大量后遗症压迫着我们,文学界对《分享艰难》表现的焦虑远远超过我自己在这部作品中表现的焦虑。
周:这么说来,您认为对《分享艰难》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的缘故?
刘:分歧最大的其实不在于我的文学观,而在于通过这部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意识。那个时候,很多批评家尽管批评了这部作品,所使用的武器却是落后的。比如说他们之前一直批评的所谓“清官政治”,在此背景下的“清官文学”,早就被大家抛弃了,这时候又突然情不自禁地重新捡起来。写这部小说时,我并没有直接的意识,是大家的批评让我清醒过来,思索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写,然后我才明白,其实内心有另外一种想法。我一直对庸俗的清官文学很唾弃。清官文学喜欢解民于倒悬,实际上只是一剂虚妄的心灵鸡汤。那些清廉的文学形象更是当年所谓“高”、“大”、“全”的盗版。如此我才明白,我的小说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我懂得了人要活下去,社会要向前发展,必须对特定事物进行一定程度的认可,包括对那些也干坏事的乡村政治家,因为他也会做一些好事。
周: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分享艰难》要说的是谁分享谁的艰难?
刘:这也是批评家后来一直在纠缠的问题:作为老百姓的我们为什么要为贪官污吏分享艰难?确实是这样的,没错,我们不应该为他们分享艰难,这是毫无异议的!但是,我们也还要想到另外一点,就是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不能只享受改革带来的大量社会福利。
周:您是说,我们也应该分担改革的艰难?
刘:对一个负责任的人来说,如果不是由每一个社会人去共同分担改革带来的艰难,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些人能够来承担呢?不改革,国家就完了,民族就完了。而改革就会出现大量的问题,那么谁来分担?靠官员,他们承担得了吗?其实,清官文学也是一种负担,一种灾难。清官文学所赞美的清官政治对我们的民族改革也是一种灾难,为什么我们民族一直无法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自己放弃了某些责任。我想表达的是,既然我们选择了,我们就要承担。但是,在当时,社会普遍处于焦虑状态。改革开放初期福利好,让人们只看见改革带来的好处、带来的福利,没有想到改革也会带来那么多痛苦。所以理想一旦破灭,就把责任推到某些人身上,认为是某些人带来的。这就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矛盾:我们该不该在以改革名义下犯下可以谅解或者不可饶恕的种种错误的管治机制面前,承担时世的艰难?其实,这部作品表达的正确的意思应当是:作为社会人的我们,在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的时候也应该分享改革的艰难。这才是现代的、健康的人格。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刘醒龙(9)
周:有批评家认为,《分享艰难》缺乏人文关怀,您怎么看待这个意见?
刘:我跟几个批评家讨论过,其实他们不是说我的这个作品缺乏人文关怀,而是一说到《分享艰难》,就把这一类作品都包括了,就针对这一类作品统一来谈。如果读细一点,就会发现《分享艰难》与他们总在类比的一些作品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那些小说中,有些细节虚构得太离谱。比如,老干部用好不容易到手的一点养老金,去保释因嫖娼而被派出所抓了起来的前来投资的外商等。这种事即便真的发生过,也是有违文化与传统的。说《分享艰难》缺乏人文关怀的批评主要来自小说中的一个细节:洪塔山把孔太平的表妹给糟蹋了。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应该原谅洪塔山,我们怎么应该原谅这样的人呢?有批评者曾经著文说:孔太平的舅舅给孔太平跪下来,要孔太平放过洪塔山。在我的小说中,正好相反,是舅舅不打算公开追究洪塔山后,孔太平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从文化心理及太多的日常事实来看,这样处理是极为真实的。在中华文化渗透到的每个地方,谁家出了这种事件愿意张扬呢?这是和批评者眼里属于同类的小说里,根本不同的情节,遗憾的是,处在比小说家更为激愤状态下的部分评论家混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