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城市纷纷开办工厂,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青年工人大量增加。1955年全国职工总数增加到1571万人。
家庭收入不算高,但是支出也相当少。以天津纺织厂为例,按件计酬的工人工资(计件工资)比较多。在私营企业里,纺织男工每月平均工资53元,女工每月30元至40元。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男工每月的工资最多曾高达180元,女工则每月为58元。(但到1957年随着计件工资改为固定工资,工人的工资水平下调。例如帆布工人每月工资减为元,辅助工元。)
同时由工厂选调出去的国家干部,工资标准是:行政20 级为每月70元,21级为62元,22级为56元。
天津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每年148元(每月12元)增加到205元(每月17元)。天津郊区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由每年62元(每月5元多)增加到79元(每月7元多)。
天津家庭主要开销:日常食品如白面每斤1角8分5,大米每斤1角4分或1角5分,玉米面每斤8分,豆油每斤5角4分,猪肉每斤5角,羊肉每斤4角5分,鸡蛋每斤5角5分,鲫鱼每斤2角5分,蔬菜每斤4分,等等(物价比上海、北京都低一些)。平均伙食费每人每月10元—15元,可以吃得不错:
粮食(大米白面)每月30斤:5元左右
豆油每月2斤:1元零8分
肉每月3斤:1元5角
鸡蛋每月3斤:1元6角5分
蔬菜每月30斤:1元2角
以上共计大约11元。
伙食费占家庭全部开支的一半以上。
房租也很低,每家3—4口人分配一间公有住房,大约10平方米,租金是每间每月2元。而企业提供给职工的住房(称为工房)房租为每间每月1元。
居民做饭、取暖普遍使用煤炉,厨房简陋狭小,厕所公用。开始普及电灯、自来水。当时一般认为比较高级的生活水平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知识分子的待遇要比一般居民强一些,但是强不了多少。
(附注:1956年人民币1元,实际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10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956年上海居民生活(1)
还可以举出上海市一条里弄的调查材料,看当时一般市民的生活状况。
上海新成区石门一路大中里,是一条中型里弄。据1956年12月20日的统计,居民共384户,1768人(平均每户人)。成分为:职工家庭88 % ,私方人员家庭,其他成分占(如摊贩、开业医师、无业、失业人员等)。
这条里弄解放前房金昂贵。当时居民大部分是资产阶级和高级职员。解放以后,房租显著降低。陆续迁入的100多户新住户中,绝大多数是职工家庭。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劳动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工资改革,大中里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获得提高。
1952年登记失业者90人。1954年和1955年,大中里有20个无业人员就业,1956年又有64人就业(其中有未进行劳动就业登记的初中毕业生等青年37人)。至此,五年前进行就业登记90人中,只留下43人了。就业人数增加,困难户就相应减少。从1955年底的69家降至1956年底的40多家。原来的家庭妇女,有的也走上了工作岗位。因此 ,不少居民家中有二人以上的就业人员。
工资改革后收入有所增加
工资改革前,大中里职工居民的工资收入最低每月约35元,最高约350元,平均每户收入约80元。1956年10月份,即工资改革后,人民银行储蓄所对大中里的100个职工储户的储蓄金额积累数作了分析。根据这一分析,大中里职工居民在工资改革后,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每户的平均收入增加12—14 % ,大约每月为90元。
居民生活的提高,也可以从里弄里的小商、小贩营业状况看出来。里弄里有个小杂货滩“鹏飞号”,过去十斤糖果可卖两、三个月,现在一个多月就卖光了。另一家小杂货店“详森泰”,1955年全年营业总额为8;768元,1956年已增为10;106元。
但是,大中里的居民,并没有把全部收入投向消费市场;他们把多余的钱存入了银行。他们的爱国储蓄金额也是逐年上升。1955年底,全体住户的储蓄总余额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