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府的“法币”长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持续飞涨,造成经济上的致命伤。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下降、物质生活一年不如一年。
法币和金圆券时期的实际薪津
我国知识阶层的贫困化,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的。
1935年11月“法币改革”之初,1元法币可兑换1银圆,其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30—40元。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国防政府在财政上施行了“以法币为筹码”的通货膨胀政策;加上贪官污吏的腐败、不法奸商囤积居奇、靠投机生意“发国难财”,造成物价飞涨。整个40年代,知识不值钱,知识分子待遇一直滑坡。
由于生活费用不断上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两个反映时代特点的概念,即所谓“底薪”和“实际薪津(金)”,意思就是基本薪水加上物价津贴。“实际薪金”的计算,是以底薪为基数,定出“薪金加成倍数”,再加“生活补助费基本数”。薪金加成的倍数和生活补助费,随着物价上涨每季度作调整,所以“实际薪金”也应该随之不断提高。
实际薪金 = 底薪基数 × 薪金加成倍数 + 生活补助费
1946年3月,国民政府###通知:生活补助费基本数为法币5万元,物价加成倍数为150倍。1946年12月,生活补助费基本数为法币17万元,物价加成1100倍。
所以底薪为600元(抗战前银圆数)的教授实领薪金(600元×1100+170000元)=83万元法币,实际收入合抗战前53银圆;可买23袋面粉,每袋44斤,共1012斤面粉;约合今人民币1600元。 副教授月薪法币400元,实领薪金(400元×1100+170000元)=61万元,可买18袋(合792斤)面粉;约合今人民币1200元。底薪170元的助教,领薪金万元,可买10袋面粉有余,约合今人民币660元。底薪法币100元的小职员,实领薪金28万元,可买8袋面粉,约合今人民币550元。但这样的生活水平总比抗战时期好些。
1947年5月上旬,由于内战军费激增,嫁祸于民,国民党统治区物价猛涨。这时虽然又进行了调整,“物价加成倍数”是1800倍,生活补助费基本数增加到34万,但是一个教授所领的薪金142万元,不够买10袋(440斤)面粉,约合今人民币660元;下降到一个清洁工的水平。底薪150元的助教,实领的薪金61万元,不够买4袋(176斤)面粉,约合今人民币280元,下降到最低的贫困线。以后虽每隔一两月调整一次薪金,但与物价上涨速度相比,还是望尘莫及。
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在记者招待会上抱怨:“教授们吃不饱,生活不安定,一切空谈都是白费”!1947年9月21日,胡适校长致电###,说平津物价高昂,教员生活清苦,“请求发给实物;如不能配给实物,请按实际物价,提高实物差额金标准”。
1947年9月,物价总指数为56000倍,10月份则达85000倍,……
1948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公教人员待遇调整办法,按照3个月调整一次生活指数发薪,以底薪中的30元为基数、照生活指数计算发给;超过30元部分、以十分之一的照生活指数支给。1—3月份生活指数为万倍,底薪600元的教授领薪万元,还不够买5袋面粉,实际收入只合抗战前17银圆;合今人民币510元。
知识分子怨声载道,对于国民党的###和贪污腐败,深恶痛绝!
金圆券的穷途末路
鉴于法币恶性膨胀,全国经济面临崩溃,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发布“总统紧急命令”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把物价和薪津、工资冻结在8月19日的水平。新发行的金圆券1元币值应相当于抗战前银圆5角左右。规定:
文武公教人员之待遇,一律以金圆券支给。其标准以原薪额(注:抗战前夕的基准法币)40元为基数;超过40元至3百元之部分,按十分之二发给金圆券;超过3百元之部分,一律按十分之一发给金圆券。
这就是说,一个刚参加工作的知识青年,按照抗战前标准领取40圆月薪,这时得到金圆券40元,购买力相当于战前的标准银币20圆 (金圆券1元= 标准银圆5角= 标准人民币1元5角);实际收入比战前降低一半。
刚毕业求职的大学生、或已经工作数年的职工,照抗战前标准如果领取80圆月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