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1/4 页)
“既称臣子,你父为谁?”
“家父潘守良,现任蒲州守备。”
“潘守良?”赵匡胤觉得这个名字有点耳熟。想起来了,当年,在太原清油观解救义妹赵京娘时,观中那个守院门人就叫潘守良。潘仁美莫非是他的儿子吗?“潘仁美,你父亲当官之前,可在太原清油观住过?”
“这……”潘仁美心眼最多:我可别瞎说,父亲在清油观住没住过,我不知道。他和当今皇上有恩有怨,我更不知道。一句话说对了,说错了,都有关前途。“万岁,太原府清油观我去过两次……”这话模棱两可,皇上要夸奖潘守良,自己就说去见父亲;皇上要申斥潘守良,自己就说去过清油观烧香拜佛。这叫“两头堵”。要不怎么说潘仁美大才大奸呢。
皇帝果然不等他回答,接着说道:“那时,朕躬尚未夺得天下。住在清油观,多亏潘守良送水送饭,照料得还很周到。我带着御妹京娘离开时,潘守良也未阻拦,还称朕是‘天下第一人也’。由此可见,这个人心地不坏呀,转眼十几年,他也当了守备。”
“万岁。”潘仁美心里有底了。“我父亲常对我说,当年,万岁爷在清油观之举,气吞山河,大义凛然。当时他就觉得,您老人家前途无量,定能开创大业。”
“哈哈,”赵匡胤虽然爱让人“戴高帽”,可是也能分辨真假。“潘仁美,你父亲真那幺说过,还是你现编现卖?”
潘仁美满脸通红,不敢言语。
皇帝不想让他太难堪:“不论怎么说,你潘仁美也是朕躬故人之子。这次护送公主进京,功劳不小。更何况是公主的千儿,又文武双全。今日特加封你为股前司武功指挥使,官居正四品,钦此。”
宋朝官制,殿前司是文职衙门,外省的事情、六部的事情,乃至后宫的事情,只要拿到金銮殿,就属这个衙门管。比如交递奏折、发放圣旨、传见外臣,安全保卫等等,权限是很大的。首席官员称都指挥使,为正二品。由于这个文职衙门还养着亲兵、武士,所以专设武功指挥使。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必须文武兼备。文衙门里的武将,普通官员难以胜任。皇上封给潘仁美,可见对他器重。
看官若问;既然器重潘仁美,怎么才给个四品官?诸位,每代王朝立国之初,对官职要求是极严格的。宋朝初年,即便寒窗苦读,考中两榜进士,也不过授个七品县令。潘仁美由一个平民百姓,一下子跳到正四品,可谓空前了。就连他自己也未料到。于是磕头谢恩,领凭上任。二十岁的青年人当了这么大的官,很快轰动京华。更有些奉承之辈,看出他的身价还要提高,于是溜须拍马。殿前司内务,不论该他管、不该他管,有事都和他商量。
这天,殿前司文案指挥使刘大同拿着一份奏折来见潘仁美。两个人虽是平级,刘大同却十分谦恭:“潘大人,您可认识杨继业吗?”
“噢?刘大人,这话从何谈起?”
“昨天,佘塘关老元帅打来这份奏折,说自己年老多病,准备退居林下,并推荐杨继业为佘塘关主将。据我所知,潘大人保着康平公主进京的时候,曾在佘塘关住过,对这个杨继业也许了解。据您看来,他能够胜任吗?”
潘仁美心里明白:刘大同这是没话找话。因为他这个文案指挥使,只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杨继业能否胜任,得由吏部研究,再上奏皇帝,与刘大同根本无关。他所以来问我,完全是为了讨好。不过,事美杨继业,我还得多加重视:“刘大人,这类奏折,必须呈交皇帝吗?”
“当然,边关诸将的奏折,很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皇帝规定:事无巨细,一律得龙目御览。谁敢隐匿不报?嘿嘿,杀头呀!”
“不一定吧?皇上怎么知道会有奏折?”
“凡是边关奏折,都有三个人经手,并且登记造册,以备查询。”刘大同心说:潘仁美悬什么意思?莫非他和杨继业不睦,想让我劫留奏折?你可想错了,我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做这种事。“潘大人,听您的话音,好像和杨继业认识。他为人怎么样?估计错不了,否则,佘老元帅也不会轻易推荐他呀。”
“嘿嘿,是亲三分向,他是佘老元帅的女婿。”
“原来如此。”刘大同不加可否。
“刘大人,国家应该选用贤才,佘老元帅认人唯亲,很不应该呀。好吧,这道奏折你不敢劫留,我也不能勉强。只求你晚送一天,不知能否办到。”
“这份奏折不是急件,看在你我同堂的份上,我一定尽力而为。”刘大同又说了几句闲话,起身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