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械亩琳撸�罢�斡胄畔⒓际醯娜�蚋锩�薄���敲挥邪旃�遥�挥惺杖耄�裁挥腥宋�且怀ご�说ジ墩恕���┘嵝攀虑楹芸炀突嵊薪�梗�庑拍钊缤�嫔淼母l恚�庑拍钜踩盟�怯欣碛捎�门笥训陌镏�! �
第三章 朝圣
路易斯和简回到纽约,他们希望在美国创办一本新杂志……他们意识到《连线》(wired)这一名称的命令口吻(连上线吧!get wired)的强大效力……一个“宣言”, 有16页,里面有一篇措辞夸张、篇幅短小的声明,一个内容目录,一个可能的撰稿人和编辑名单……这是一个痛苦的时间点,当时纽约出版界正处于一种神经过敏的状态……一个月又一个月,银行里的资金渐渐花光,他们一次次寻找天使投资人,一次次失败……幸运的是,他们陷身其中的城市却有着从悲伤走向成功的传奇历史。
第四章 反馈
反馈的典型过程是,放大器让较小的声音循环,直到它变成巨大的咆哮声。《连线》的目标就是成为这样的放大器……1991年10月和11月,路易斯终于出品了他的第一期《连线》……没有哪篇文章或哪张图片是原创作品,也没有一个广告是真的……但它们被绑到一起出现时,辐射出一种狂热的自信……让路易斯和简惊讶的是,(样刊)翻到最后,尼葛罗庞帝坦率地问他们需要多少钱,他可以投多少钱……《连线》已不再是一个前卫的计算机杂志,它成了更极端的东西:试图让读者重温梦想,对未来有乐观的期待。
第五章 着迷
1992年夏天,路易斯和简多次与银行家遭遇,每次都灰头土脸……《连线》将成为一个反向时间飞船。它穿越时间,从未来驶向现在,停在人们的脚边,人们会把目光聚集到这个飞行器上,心中充满疑问,一种强烈的冲动让他们把飞船捡起来。他们会感到困惑、着迷、心潮翻滚、被催眠。……微软技术总监内森·麦佛德以为自己挺时髦的,但看完《连线》后,他都觉得自己被甩在潮流外了……纽约期刊研究所主席丹·欧露说:“我并不把它视作未来的浪潮,它更像一个测试天气的气球。坦白说,我认为他们前景不妙。”
第六章 成功
在大部分城市,《连线》都已卖得所剩无几……一个论坛上有篇帖子说在一个无名书店的角落,还有几本没卖完的《连线》。不到一小时,这几本杂志就被人买走了……这是暂时的狂热还是杂志的真正成功?路易斯决心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既定方向……报摊销售传来消息,还没到12月发行量就到了10万,而这时还没开展大批量邮寄……克林顿总统的新闻官员向记者们展示《连线》,想说明他们对最新事物并不陌生……1994年的春天,他们获得了美国杂志编辑协会综合评定环节的国家杂志大奖。
▲虹桥▲书吧▲BOOK。▲
第5节:目录(2)
第二部分
第七章 “洞穴”——“热连线”的诞生
任何来访者走进《连线》杂志社,都会有种自相矛盾的感觉。没人管你,你可以在屋子里自由自在地晃荡。但那里的人都自得其乐,他们沉迷于自己的隐秘事务,你根本无从了解他们在干什么……办公室的西南角灯光昏暗,好几个互联网专家凑在一起,膝盖挨着膝盖工作。这个15×20英尺的区域被称为“洞穴”…… “洞穴”居民认为,对待那些把《连线》档案免费放到网上的程序员,只有一个有效的对抗方法:《连线》自己提供网络档案……这个新网站,取名为“热连线”……一个“活力充沛的、跳动的、实时的地球神经系统”。
第八章 卡尔·斯泰德曼
假设明尼苏达州的丹特共有356位居民,那么,对待卡尔·斯泰德曼卡尔这个年青人,355人的态度要么是不闻不问,要么就是暴跳如雷……从16岁开始,卡尔为“知识碗”测验竞赛节目编写程序……自从卡尔打开杂志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将是加州……在卡尔看来,“热连线”的密码系统是更深层的威胁……“洞穴”解体了……“热连线”变成一个独立的公司,名叫HotWired LLC……注册系统在当时起的作用,只能是将用户拒之门外……
第九章 投资热潮
Netscape的首次公开上市是一阵春雷,宣布了投资热潮即将降临……主流传媒公司、风险投资者和软件巨头的进入,使网络出版突然间变得如此繁荣……所有新来者都没有解决一直困扰路易斯的那个问题:浏览量不断上升,竞争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