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
禹上任之后,想到自己的老子治水不成被砍头的事。为了保住肩膀上那个圆圆的且散发着温热的肉球。乃劳心焦思,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改堵的方法为疏导、疏通之术,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在外奔波13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深怕一不小心被身首异处,落个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下场。经过一翻艰苦卓绝的折腾,终于使洪水的治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于是天下太平,禹也自然成为后世备受人们崇拜和赞颂的一位神人。
当时与禹同时治水的还有一位叫伯益的非凡人物,传说伯益最早发明了凿井之术,有了井,人们便可以离开经常泛滥的河流,到不受洪水所害的地方居住和生产,人身安全和农业的发展都有了保障。差不多也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车的发明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一项革命性成果,这个成果无疑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按一般的说法,黄帝以下诸帝,部落联盟逐渐扩大,战争也变得频繁起来。到尧舜禹时期,存在着以黄帝族为主,以炎帝族、夷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到了禹做大酋长时,对苗族的战争获得了较大的胜利,使当时势力最大、战斗力最强的苗族和黎族被迫退到长江流域,黄、炎族开始占有了黄河中游两岸的中原地区。从流传下来的史料可以看到,神农时用石头做兵器,黄帝“以玉为兵”,到了禹的时候则用铜做兵器。如此迅猛发展的生产力,奠定了伟大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基础。
在流传下来的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尧、舜、禹的帝位传承是采取“禅让”的制度。当尧在帝位的时候,咨询四岳(姜姓,炎帝族),四岳推举虞舜作继承人。舜受到各种考验后,摄位行政。尧死,舜得以正式即位,而即位后的舜像先帝尧一样,是位道德高尚的谦谦君子,依例咨询众人,听取各方意见,最后推选禹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禹继位。继位后的禹仍照过去方针办,依原有的制度,将皋陶(偃姓,夷族)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想不到这位皋陶未来得及即位就一命呜呼,撒手人寰。众人与悲痛中又推举皋陶的儿子、曾发明凿井术的伯益为继承人。想不到历史总是和皋陶父子过不去,当禹死后,应该继为帝的伯益正在梳洗打扮,穿衣戴帽,未来得及登常入室蹲坐大位,蓄谋已久的禹子启,就率领一帮狐朋狗友和私人武装,发动了一场反革命政变,将伯益的衣服扒光,帽子打掉,于慌乱中踏着流淌的鲜血进得厅常,爬上大位,自称为帝。从这次政变开始,原来的“禅让”制度被废弃,“公天下”从此变为“家天下”。这一重大历史性转折,影响了以后几千年中国的政治制度,自此历代帝王都以“家天下”为己任,世间的一切再也没有小老百姓们什么事了。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直面历史的遗产(8)
自启篡位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增多,启之后的政治集团和所属部落渐渐强盛于众小邦之上,各种制度日趋完善和巩固,原来的部落联盟渐渐向国家过渡,因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王朝形成了。
往事越千年
从历史记载看,夏代从禹开始至最后一个帝桀终结,共为17世,总年数为471年或431年,其世系表为:
就在夏王朝建立并走向鼎盛的时候,在东方一个称为商的小国也在崛起。据司马迁《史记》载,商的始祖名叫契,母亲简狄是帝喾的次妃,这位简狄在沐浴时遇到一只玄鸟下了一个蛋,简狄拾起来吃了下去,从此怀孕,之后生下了契。
尧舜时,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司徒之职,其封地在一个叫商的地方,因而称为商族。
契死后,他的儿子昭明继位,昭明死,其子相土继位,相土是一位武功烈烈的国王,曾发明了马车等运载工具,其势力曾一度达到“海外”。当商族迈入文明的门槛时,产生了一位著名的商王,名叫王亥。相传,王亥在马车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牛车,大大提高了车的功用,给人类的生产运输以及交通都带来了极大方便。据记载,王亥曾驾着牛车,用帛和牛当货币,在部落间做买卖,后来到了一个叫做有易的部落进行贸易,受到当地人的盛情款待。像大多数后世暴发户一样,腰包鼓起,志得意满的王亥于得意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竟以帛和牛为诱饵,色胆包天地在有易部落做起了引诱、奸淫女人的勾当。有易部落的男人们见这个外来的小商人,自视手头有几匹帛和牛,就以为处己是世界霸主,丧心病狂地公开行淫乱之事,遂大怒。经请示部落首领同意,于月黑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