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页)
字!决定《红楼梦》思想内涵的,还在于作品本身,不能决定于曹雪芹是不是应该具有这种思想,对小说的分析判断要讲逻辑。
《情僧录》系统:木石盟、金玉缘(9)
江南织造曹家的人,确实不该有反清吊明思想,因为他们既是新政权的创始人,也是新王朝的受益者。问题是《红楼梦》作品中究竟有没有这种思想。如果有,只能证明《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不能使《红楼梦》中的这种思想无端消失。
《红楼梦》产生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中,书中的描写,明显带有改朝换代的暗示。甄士隐唱的《好了歌解》,表现的就是改朝换代时的剧烈动荡情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昨嫌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正是改朝换代中贵贱易位的情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说的也正是旧政权垮台时权贵们被“算总账”时的无奈下场!毫无疑问,《红楼梦》中充满了强烈的兴亡感叹。
但是,《红楼梦》中的这种思想,是不完备的,也是不彻底的。作品开篇,作者表示出的“无才补天”的感叹,从侧面说明作者还有为新政权服务、追求富贵荣华的愿望。《红楼梦》中反复交代,当今皇上英明圣贤,“以孝治天下”,恐怕也不完全是“故弄狡狯”的小聪明表现。《红楼梦》作者应该是一个心中充满矛盾的封建知识分子。
《红楼梦》展示的这种思想,在清初江南士大夫阶层中是十分普遍的。江山易帜,抱着忠君爱国思想的明朝遗老遗少,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这种兴亡感叹。洪昇的家族是明朝著名的望族,清初处于艰难的境地,终于落一片茫茫白地,洪家的亲属陆圻、钱开宗,在清初的血腥统治下,被杀头或入狱,家族覆亡,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洪昇的师友,多数都抱有遗民思想,洪昇本人的诗作中,也经常流露这种思想,加之自己又被朝廷革职下狱过,具有一定的“遗民思想”,就是必然的了。
但洪昇的外祖父黄几,清初最先参加了科举考试,中进士后,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可谓新朝显贵,位高权重。洪昇的父亲洪起鲛清初也曾暂短出仕。洪昇自己,在国子监学习期间,曾经作过好多长诗,吹捧皇帝和自己的外祖父。洪昇就是这样一个集兴亡感叹思想和渴望出仕思想于一身的矛盾的人,在《红楼梦》中体现出这种矛盾思想,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洪昇和她的表妹们,年轻时都十分欣赏老庄哲学,林以宁的诗集,就命名《墨庄诗钞》。在康熙二十八年洪昇遭到斥革处分后,心情十分灰退,曾跑到盘山清沟寺,打算出家当和尚,在空门中寻求解脱。后来,由于“妻儿待米难淹留”,终于没有出家。《红楼梦》中描写宝黛之间以庄子“南华经”对答,宝玉屡次吵嚷要出家,但黛玉断定他“悟不了”,都应是洪昇根据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写入《红楼梦》的。
其实,清初江南的封建知识分子,多数同洪昇一样,同时具有双重矛盾的思想。钱谦益和吴伟业,都是明朝的大臣,还参加过南明的抗清斗争,后来投降了清朝,并做了大官,做官后又后悔,认为自己失了气节。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的诗作中触目皆是。他们既歌颂新朝皇帝,又叹息旧朝灭亡,既为自己仕途顺利自鸣得意,又为自己失足变节自怨自责。《红楼梦》中反映的就是当时江南封建知识分子的这种矛盾心理,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四、善恶荣辱观念
《红楼梦》书中的贾宝玉,看待世界上的许多人物和事物,确实有一些不同常人的观点。譬如,在男女问题上,他认为“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觉得清爽,见了男人就觉得浊臭逼人”。在忠君爱国问题上,他反对传统的“文死谏、武死战”,认为那些大臣们“浊气上涌”,动辄去死,将“置君父于何地”?
红学界过去据此认为贾宝玉应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或者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因为贾宝玉这个人是主张男女平等,甚至是女权至上主义的代表,这在男尊女卑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是多么难能可贵!因此,红学界很多专家认为曹雪芹思想“超前”,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天才的思想家。
问题是曹雪芹生活的那个时代,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十分严厉的,乾隆皇帝在焚书坑儒方面,比起秦始皇来,更加心狠手辣。他发明的“修四库全书”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把全天下的书籍统统收缴上来,雇佣一批封建文人,逐书审查,把有违禁思想的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