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2/4 页)
瞒你说,虽然没有三郎聪明,四姐机灵,却是个老实忠厚的好孩子,当年他爹爹出兵勤王,好几年没回家,这娃子帮着下田干农活,劈材挑水,样样不落。挑水挑的肩头肿起一大块,怕我知道了伤心难过,硬是忍着不说,还是他自己咬着牙上药酒的时候才被我发现的。这孩子,知道心疼人。”
宇文氏听了也有些动容,不住点头道:“是个孝顺的孩子,姐姐你可真有福气啊。”
知道宇文氏这是在感慨膝下无子,黄氏忙安慰道:“你别心急,这事急不来的。把心放宽了,该来的就来了。”
 ;。。。 ; ;
第九章 婚事
更新时间:20130213
宇文氏闻言微微笑道:“但愿如姐姐所说。相公也与我说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孩子啊是上天的恩赐,这事强求不得。真不明白有些人家怎舍得把那刚出生的孩子就这么往外丢相公与我商量过了,若他年过花甲膝下还无子息承嗣,咱们啊就去慈幼局找个有眼缘的孩子,悉心把他照料长大。”
黄氏笑着附和了几声,赞誉这夫妻二人心地良善。
慈幼局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孤儿院,如果一名孤苦无依的儿童在宋代的州县或都城流浪,那么按照当时的制度安排,他会被送入附近的福利机构收养,由政府提供住宿、衣食,并安排免费入学。这是宋代的一项社会救济制度,名曰“慈幼”。
李毅和张六娘的婚事算是定下来了,双方上至家长下至孩子对对方都异常满意。
张浚更是因为喜得佳婿而走路都虎虎生威起来。拥有除了大宋皇帝之外朝廷军事最高指挥权的枢密院事的掌上明珠与永兴军都统制长子的结合颇令世人瞩目,特别是朝廷里的一些文官,觉得李家的势力上升的太快,颇有些忌惮。
有人悄悄给赵构咬耳朵,打敲边鼓。
谁知道赵构却不在乎道:“张公为国为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个能为大宋百年基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大忠臣而李都统更是为了保卫大宋臣民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带着家人死守陕州与金兵对峙多年。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信不过你们莫再说了”
这话传到张浚和李彦仙耳朵里,自然又是让这俩热血忠臣又感恩又抹泪了一番。
其实赵构的算盘打得精着呢,他清楚明白张家也就张六娘一个女儿,再没有别的男丁,李家娶了张六娘可算不得娶了什么好助力,这张浚如今势虽然算大,但是一旦自己不再宠信他,他照样不得帆船,到时一个没有儿子的老翁如何能帮的了李家所以说,对这门婚事赵构是举双手双脚赞成啊,而且对李家更为满意了,这李彦仙真是太识趣了。
旁人却不知就里,看着风光一时无两的张浚和李彦仙颇有些羡慕嫉妒恨,特别是同为武将的张俊,觉得李彦仙已经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心里很是忌惮。
最近这段时间,汴京城里人们嘴里纷纷议论着的最为热门的话题要数那个刚刚建成开张的坐落在大相国寺旁边的汴京幼学所了。
使用水泥来翻新修建幼学所进展非常快,短短一个多月一个完全按照李清月设计的图纸布局的小学校便已经建好了。
汴京小学主要教授的课程有识字、写字、算术以及音律与绘画基础,跟县学府学的课程有部分重叠,这使得那些士大夫们对这个“幼学所”嗤之以鼻,认为纯属是在浪费社会资源。幸好他们不知道这是由潘贵妃悄悄拨款建立的,否则还有得他们说呢。
虽然士大夫们看不上这个,但是汴京城的内外市民都表示对这个“幼学所”非常地好奇。
因为幼学所上边贴了红纸写的几个鲜红醒目的大字:招收男女七岁以下幼童,学费很便宜。
尽管有便宜可占,前来入学的人还是很少,毕竟汴京不必陕州那里的偏僻之地,这可是最为繁荣的帝都,官学兴盛,根本不怕孩子没有地方读书,更何况你一个新建的什么幼学所哪里比得上人家的百年官学老校呢
虽然幼学所的开局令潘贵妃和李清月都有些失望,但是事情出乎意料的发展却让两人都有了另一个心思。
事情是这样的,虽然幼学所开张半个多月以来前来入学的男童很少,女童却越来越多,尽管宋朝的女人有一定的权利但是地位仍然低下,政府举办的官学、县学等教育机构是不收女学生的更何况男女有别,根本不可能混在一起教学。这样使得只有富贵人家的女孩子才有条件能专门请个先生前来教学,而那些小康家庭和穷苦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法得到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