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2/4 页)
跑入李续宾大营,和孙守信一起,集合残余部队,发誓要一同战死。
长沙人孙守信先前在湖北做一个从九品的小官,从军以后,累积军功,一路提拔,成为道员。他没有独自率领部队,是丁锐义的好友,临危也不离弃。
太平军围攻三天三夜,湘军军营里水火都用尽了。太平军攻破军营,丁锐义战死,孙守信同时阵亡。清廷追赠丁锐义为盐运使,加太常寺卿;赐给孙守信按察使官衔,加太常寺卿。
周宽世也收集残部,坚守两天,弹药耗尽,夜里率领亲兵突围,身负重伤。周达武和同乡王永章身负重伤,两人都回到家乡疗养。
在最后的这场战斗中,湘军几百名军士阵亡,其余营官得以逃生。二十八岁的邵阳人郭鹏程也从死里逃生,投奔了李续宜。
李续宾这支五千人的部队全部溃散。军士们向太平军冲去,与太平军挤在一起,走了几里路,太平军还没发觉,可见场面混乱,连敌我都难以分清了。
六天后,溃散的部队到达桐城,其中包括副将李成汉等人。桐城的城防军也跟着逃跑。朱希广提前逃走了,李成汉率部抵抗,力战而死。太平军趁势追赶,以前留守四座城池的城防军全部溃逃。
三河战役,李续宾所部六千人全部被歼。湘军损失文武官员几百名,还失去了一支最重要的精锐部队。远在千里之外的湘乡,处处白幡飘舞,家家哀哭,户户招魂。
陈玉成和李秀成于三河大捷后,便乘胜南进,接连攻克舒城、桐城和潜山。围攻安庆的都兴阿部,在太平军的压力下,被迫西撤太湖。
李续宾从加入湘军到三河阵亡,七年之间,先后攻克四十多座城市,参加过大小六百多次战斗,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军的一员猛将。他的战死,对湘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胡林翼把他比作清廷的长城,他的死去,犹如长城骤然坍塌。他说,李续宾身经百战,竟然全军覆没于一旦,使湘军将士无不寒心,剩下的几万人,互相劝诫,不能再轻举妄动。胡林翼又说,三河败溃之后,湖北的湘军元气尽丧,四年集结的精锐毁于一旦,而且敢战的将士,明达足智的书生,也凋丧殆尽。曾国藩则哀恸填膺,几天吃不下饭。
文宗手写诏书,说他听到这个消息,落下了眼泪,但愿老天能够再生一个李续宾来辅佐他。他下令对李续宾按照总督阵亡的规格赐恤,入祀昭忠祠。对他的父亲李登胜赐予一品封典,并赏银五百两。对他的儿子李光久和李光令,赏给举人头衔,除服以后送部引见。在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湘乡各建专祠,事迹宣付史馆。
李续宾死后,舒城的难民找到了他的遗骸,送到清军霍山大营。
三河战役的胜利,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鼓舞了天国军队的士气,太平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主动。陈玉成和李秀成在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们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威名显赫的将领。
李续宾的失败是强者的悲剧。湘军是咸丰时代的军事强者,而李续宾又是湘军中的强将。清廷对湘军寄予厚望,对湘军中的强将,更是十分倚重。在战局不利于清军的时候,湘军中的强将备受荣誉的压力,不得不拼死一搏,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江忠源、塔齐布、罗泽南和刘腾鸿等人因为身负重望而走上了不归路,李续宾也未能幸免。其实这也是曾国藩的悲剧。
曾国藩的湘军于1854年匆匆出征,未必是他心甘情愿的。他一直希望自己的部队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出省作战,但时势不允许他再延宕。他为王錱的莽撞而恼怒,是因为王錱在明明没有胜算的时候还不肯撤出岳州,致使兵力折损。他自己草率出兵攻打靖港,导致大败,水师损失惨重,更使他痛心不已。他对李续宾轻率进攻三河落败,也颇为恼怒,其实他也知道李续宾是奉旨而行,即使他本人不愿意,也是无可奈何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8年,咸丰八年(15)
强者的悲剧,是力挽狂澜者的宿命,也是湘军的宿命。屡败屡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湘军的精神,也是湖南人的精神,必须靠着前仆后继的牺牲来支撑,这就是悲剧的根源。人们预见到悲剧的结局,可以选择逃避,可以选择放弃,但那样一来,就失去了强者的光环。
李续宾是个会带兵的将领,敢于任事,敢挑重担,敢赴危难。他统兵巨万,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浙江五省的清廷官员,无不争相倚重。他的部队所到之处,百姓也未感到惊扰,农民耕种不辍,军营万幕无哗。他并非颁布了什么严酷的法令,而是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