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命只是天国之间的短暂间歇,受难只是救赎的一种方法,尽管人们极为关注婴儿,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应该受到洗礼,但却不很关注母亲。助产士们被告知如果面临在母亲和孩子之间选择其一时,她们应当选择孩子。如果一个妇女死于分娩或者怀孕期间,她会被埋葬在一个并不神圣的地方,唯恐她会玷污其他人。
哺|乳
母亲保护她的婴儿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是母|乳喂养,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有关女性身体的诸多禁忌使母|乳喂养因而显得令人反感而难以实施。
一些母亲宣称不愿意哺育婴儿,因为这不光破坏了她们的形象,而且还阻碍了她们和丈夫之间的亲热,因为人们普遍认为Jing液会使母|乳变酸。通常婴儿需要哺|乳到两三岁大,显然很多夫妻没有耐心等待这么长的时间。
除了用奶瓶喂养,另一种更为安全的做法是为孩子请一个|乳母代为哺|乳,而这在欧洲的贵族和商人阶层是尤为普遍的做法。也许这正解释了为什么有钱人要比底层的妇女养育更多的子女。毕竟哺|乳抑制了生育力。一些送出去请人代为哺|乳的孩子长到两三岁才被送回父母身边。
在公元15世纪的欧洲,随着印刷技术的推广,儿科读物已经有很大的读者群了。那些亲自哺育孩子的母亲们听取读者们的建议,知道了该怎样和何时喂养婴儿更好。
给孩子起名
孩子出生后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安排接受施洗,通常是在出生后的一周内。父母们被告知时间上不应迟于婴儿出生那周的周日或下一个圣日。之所以如此急自然是因为刚出生婴儿有很高的死亡率。中世纪的神学家认为存在一种地狱,未施洗的婴儿死亡后会去往那里。结果父母们都很害怕未施洗前会失去孩子,他们愿意在天国为自己的孩子留有一席之地。这样即便在人世他们要忍受失去爱子的痛苦,将来到了天国一家人也会永恒地团聚。要是一个孩子没受洗就死去了,他只能被葬在教堂墓地偏远的北角,而那里通常是用来埋葬自杀者的。
施洗之礼结束了孩子初来人世的混沌,在驱避魔鬼的同时接受了耶稣基督的教诲,这不仅仅被看做是灵魂得到庇佑,同时也保护孩子不受那些可能引起死亡的邪魔的侵害。没有有效的医疗条件,父母们只能力所能及地保护孩子平安健康。
不是只有取了名字才能施洗,但是为了给孩子在教堂备案继而在“命书”上有所记录,给孩子起名就很重要了。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大约只有20种基督徒的名字可以用,其中约翰和玛丽最为普遍。在基督教形成的早期很多人都改掉他们看上去显得异教的名字,用新的基督徒的名字来进行施洗,所以名字在当时即指基督徒的名字。
事实表明,中世纪的欧洲常有死婴、弃婴出现,但这并不表明那时的人们不愿担起父母之责,而更多是被窘迫的生活现实所迫。基督教的影响使刚出生的婴儿比先前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母子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尤为突出。但是中世纪的孩子长到七岁就被认为成年了,直到公元19世纪,童年才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生阶段被人们认可。
生育之苦
很长时间以来,受教育和传授知识给后人是男人的特权,女人不能传授知识甚至不能接受教育。未受过教育和强大的宗教忠诚感使她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一角色。都铎时期和斯图亚特时期的英国,女人们普遍没有读写能力,这使得这期间没有女性留下的文字记录,使人无从探察她们身为社会一员却没有权利与地位的感受。历史资料清楚地表明虽然生活对两性来说都是艰难的,现存的社会偏见和由圣经所造成的错误观念却对女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生育期间。
在公元16世纪和公元17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女人生育是她们为社会所作的唯一贡献,没人认为她们身体和精神上受到的关怀是重要的,只有她们扮演的繁衍后代的角色是受到重视的。尽管分娩对女人造成了肉体的折磨同时还带来生命危险,已婚的女人还是认为她们应该尽可能多生孩子。不能生育的女人被认为是被上帝剥夺了权利,尽管这样的女人比起那些生育能力强的女人来说可能寿命更长,活得更健康。即便忍受着不断生育的痛苦,能生育的女人还是觉得那些不能生育的姐妹们很可怜。
怀孕
公元16世纪和公元17世纪,整个社会仍受许多禁忌的制约,交合与怀孕的联系仍是年轻夫妇们不愿提及的。对于新婚夫妇,第一次受孕会带来震惊。许多女人直到腹部已明显隆起才意识到自己怀孕了。
对那些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