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3/4 页)
小米混合起来煮,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这金银饭一定要在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桩子娘这忽然的过来就是忽然想起竟然忘记做一盆子饭了。还好周晓白家里备的全,这种材料都是现成的。
蒸好了金银饭,把饭端到了屋里。几人这才又开始围着桌子,继续吃着瓜果糕点,守岁了。
晨墨毕竟年纪小,虽然一直想熬着,但是还是困的几乎睁不开眼。周晓白和爷爷想要把他送到屋子里面去睡,晨墨却还是不干,非要继续趴在桌子上面继续熬着。
不过一等到凌晨,村子里面顿时热闹了起来。一阵阵炮仗的响起,晨墨也是精神了。
拿起周晓白早早的准备好了的炮仗,兴高采烈的跑了出去。周晓白有些不放心,也是跟着出来了。
过了凌晨,爷爷和桩子娘都熬不住,交代了他们两人要自己小心,去睡觉了。
外面鞭炮声声,虽然种类和现代的时候没有办法比,但是分外的喜气,尤其是这么多家人一起放的时候,中间夹杂着些小孩子的笑闹声。叫周晓白感觉到了过年的气氛。
本来是想陪着晨墨的,但是见着这么好玩,周晓白也忍不住手痒痒的,自己也放了起来。
在这鞭炮声声中,周晓白在古代过的第一个年就这么过去了。
虽然三十晚上很晚才睡觉,但是第二天周晓白和晨墨还是老早的就被吵醒了。原来是自家的大姑带着姑爷,一早来拜年,见着他们两人还在呼呼大睡,直接掀开被子了。
这次大姑回来,可不能像上次那么寒碜了。晨墨飞快的起来,给他们整了一桌子的好菜,非留着她在家吃晌午饭不成。
虽然大伙笑着闹着,脸上都笑开了花,但是周晓白却是留心到了爷爷眼睛总是时不时往门外扫上那么一眼,见到门外没有人,总是一副失望的样子。
难道是爷爷在等什么人吗?不会是在等二叔一家子来拜年吧。周晓白想着上次两家人都闹成那般模样了,估摸着他们铁定是不会来了的。
但是见不惯爷爷这失望的样子,心里更是对二叔这家子人厌恶了几分。
大姑问了下周晓白这来年的打算,周晓白把这水塘,租地还有打算在镇上做酒楼的事情和她都说道了说道。大姑和姑爷看着她的眼神都不一样,直夸着她能干。
吃完了晌午饭,大姑说家里还有事儿就赶忙回去了。不过回去之前,又是把周晓白拉扯到一边,好生的叮嘱了周晓白一定要留意自己的终身大事,这才作罢。
周晓白连声附和着,不过也是左耳多进去,右耳朵出来。结婚这个事情,现在在她看来还太遥远,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谈嫁人是不是太早了点。
自己虽然不是男人,但是也必须先立业再成家,要不是连份像样的嫁妆都挣不出来,就是嫁人了也丢人。
还不等大姑走,村里的人都陆陆续续的来周家拜年了。人都是这样,见着周家这日子一天天火了起来,周晓白能耐了,所以也就和周家亲上了。
人情来往的,既然都是一个村上的人,之前家里穷的时候也是受了他们不少的好处,所以周晓白见着他们来了,也是端茶递水,好吃好吃的伺候着。算是换了一个好名声吧。
这正月天的见天都是拜年的人,算是把周晓白累的够呛。
开春时
“晓白,你今个出门的时候要小心点,俺算出今个有大事儿,但是不知道是凶是吉,你自个小心点。”周晓白刚要出门,周根生忽然冒出这么一句话。
这些天,年都过的差不多了。周晓白就去镇上打听晨墨上学堂的事情,打算把他送到学堂里面去。
杨家大娘也如约的到自家来帮忙,见着自己家里的活计很多,不仅来自家帮着做饭,还带着她家的闺女帮自己打扫房间和喂鸡。
周晓白要另外给工钱给大娘,但是她死命的推辞,说是能叫她们来帮忙还管饭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绝对不能再收钱。既然她这么坚持,周晓白也不好再说些什么,只能答应。
家里多了两个人帮忙,人手一下子宽裕了起来。周晓白更是放心的去忙活她的酒楼的事情了。
商洛染做事很是妥帖,每天早上早早的就派马车把周晓白接走。经过了这么些时日的准备,猪血全宴的事情也差不多了,就打算赶在十五的元宵节开张。
也就是这几天的事情,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