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鸿总是笑笑地看着她,也不阻拦,只有他完全投入状态的时候,他才绷着脸吼上一两声。
一个星期后,人物头像素描完成。画稿上的孙多慈,短发齐耳,脸盘如月,两嘴紧抿着,表情淡然。既有少女学生的清纯之美,也有小城少女的质朴之风。但孙多慈不满意,她认为这不是真实的孙多慈,至少不是她自己认可的孙多慈。徐悲鸿却觉得非常到位,“年刚十八的如花少女,刚从安庆来到南京,清纯依旧,质朴依旧,这就是我要在你身上寻找的亮点。我把握得没错啊!”抬起头,看孙多慈一脸委屈,突然明白了她的心思。“你不要担心画得好看不好看,我这是不加任何感情的原始记录。在我眼中,你是一张没有图案的白纸,今后所有变化,都会从这空白之处开始。我说的变化,包括我对你形象的二度创作,也包括你自己对未来的生活道路的选择。”
徐悲鸿油画《鸡鸣寺》。
孙多慈无语。老师的话充满哲理,她无法反驳。
徐悲鸿提起笔,稍做思索,在素描稿的右下方,龙飞凤舞写上了四行字:“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愿毕生勇猛精进,发扬真艺,Minewe实凭式之。噫嘻!其或免中道易辙与施然自废之无济耶。”最后的落款,是“庚午初冬,悲鸿”。写毕,抬眼看孙多慈,“我这里面说的意思,你能明白吗?”
孙多慈点点头,“我知道,请先生放心,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徐悲鸿非常满意,“果真如此,那就好。”又说,“我答应你,如果哪天你出画集,我就把这幅素描放进去,是对你的支持,对你的肯定,也是对你的鼓励。”
孙多慈望着徐悲鸿,内心暗暗涌上一层暖意。这种暖意,既来自徐悲鸿对她师长般的深爱,也来自徐悲鸿对她兄长般的深爱。好长时间,她就被这种爱,深深地感动着。这天晚上,在日记里,孙多慈把自己的这种感动,通过另外一种形式表露了出来:“徐悲鸿教授是一位非常和蔼的长者,他有学识,有修养,有风度,还有一颗善良的心。”
12月初的一个周末,徐悲鸿发出邀请,要孙多慈陪他去附近的台城写生,孙多慈答应了。
初冬的日子,微风。在山下时,天花花的还有些太阳,但过北极阁,沿鸡鸣寺南的山麓爬上去,便依稀有雨丝飘了下来。虽不大,却略略生出些寒意。徐悲鸿与孙多慈并肩而行,一地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走到窄处,徐悲鸿便上前一步,把拦在路中的树枝挡开,等孙多慈钻过来,然后再快步跟上。两人气喘吁吁立在台城之顶时,眼前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东望,远处的钟山,群峦绵延,龙蟠苍翠。北眺,茫茫玄武湖,十里烟柳,水天一色。
“知道台城的历史吗?”徐悲鸿偏过头,问孙多慈。
“小时候爸爸让我背过一首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说的就是这个台城吧?”孙多慈答。
“是啊,凭吊六朝古迹,台城是不能不说的。这些诗句中,唐代诗人韦庄反其意,明用‘无情’,实则有情,因而传唱了上千年。可惜此时的台城,已经不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了,也不是东晋、南朝期间的后宫禁城。历史的风依旧,历史的云依旧,但山野间流动的,已经绝了钟鼓之乐,断了萧瑟之声啊!”徐悲鸿无限感叹。
徐悲鸿带有颓废之情的感叹,不知为什么,突然让孙多慈想到了父亲孙传瑗。偏偏此时,鸡鸣古刹的钟声从山下传来,由远及近,如一股巨大的气场围着他们,荡荡悠悠,始终不肯散去。孙多慈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顺两腮“扑簌簌”流下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 打动徐悲鸿(4)
徐悲鸿歪脸看见了,不由一惊,“刚刚还好好的心情,怎么说流泪就流泪了?”
孙多慈一手捂住眼睛,一手朝徐悲鸿摆了摆,“你别管我,我只是心里难受,一会就好了。”
“不行不行,你得告诉我,是不是我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思,让你伤心起来了?”
孙多慈点点头,又摇摇头,在自己的老师面前,她不知该怎么表达才好。
在中央大学办好美术专修科旁听手续,孙多慈正准备回安庆,不料父亲孙传瑗带着弟弟孙多括,突然从安庆赶到了南京。这一年,弟弟孙多括初中毕业,本来已准备报考安庆高中,父亲却临时改变主意,要他报考南京中学,随姐姐一道,在南京读书。弟弟孙多括自然一千一万个同意,父子俩便连夜乘船赶了过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