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台湾。他留下夫人和儿子郑经等一部分人马坚守厦门,自己亲率万精兵,分乘几百艘战船东征。郑军从金门料罗湾出发,乘风破浪向台湾进发。他的座舰,一马当先,行驶在船队的头里。他对水手们说:“弟兄们,我们要在明天早晨赶到鹿耳门!”大家齐声答道:“大将军,我们明早一定要到达鹿耳门!”“我们要报仇雪恨,收复台湾!”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两天后,郑军船队乘大潮顺利地从鹿耳门登上了台湾岛,与驻守在那里的荷夷展开了英勇搏斗。荷夷节节败退,龟缩在赤嵌城(今台南地区)负隅顽抗,一时很难取胜。这时,有人献策说,赤嵌城的水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如果切断水源,敌人就会不攻自破。郑成功听了很高兴,立刻派人去城外高地切断水源。没有了水,荷兰人揆一慌了神,赤嵌是他苦心经营40年的老巢,如今毁于一旦,能不着急吗? 揆一不得不下令撤退了。对热兰遮和其他地方的敌人,郑成功采取分割包围、断绝粮源的方法,使之坐以待毙。郑成功收复赤嵌后,对荷兰人雅可布说:“请你转告揆一,台湾是中国的疆土,不允许外国人霸占。我这次来,是来开垦种地的,如果督办阁下肯放下武器,献出热兰遮,我们一定保证你们安全离开!”经过八个月的战斗,康熙元年即1662年2月1日,荷夷所在各处纷纷挂起了白旗,荷兰总督揆一宣布投降。
荷兰侵略者灰溜溜离开了台湾,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
。。
一、势篇(1)
本篇论述的中心是战争中的“奇”与“正”的变化,“择人而任势”,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法,出奇而制胜。作者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投敌所好,诱其上钩的作战原则。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讲解:
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造成和利用有利的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
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和管理小部队一样,是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打敌之大部队和打敌之小部队一样,这是方阵排列组合问题。全军能在遭受敌人进攻的时候而不失败,这是“奇正”的战术运用问题。军队进攻来犯之敌,要能像以石击卵那样,所向无敌,这是“虚实”的战术运用问题。
一般来说,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奇”兵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兵制胜的人,其战法变幻莫测,像天地一样不可穷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像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四季更迭。音乐也不过是五个音符,变化起来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应为七种),变化起来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味,变化起来也尝不胜尝。这些都和行军打仗差不多,作战战术不过“奇”与“正”,可是变化起来就无穷无尽了,好比圆环,无始无终,无人能穷尽它。公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燕国闻讯出兵救卫,与郑军在北制(今河南省荥阳县境)相遇。郑军以三军部署在燕军的正面,另派出一部偷袭其侧后。燕军只注意了正面之敌,忽略了背后之敌,结果受到郑军小股部队的突然袭击,大败。《水浒传》是毛泽东很爱看的一本小说,甚至到了晚年,他还和友人讨论《水浒传》中的问题。他是把它当作一本描写老百姓反抗官府欺压百姓的政治小说来看的,并赞成反抗腐败官僚的梁山好汉。《毛选四卷》里有他引证林冲与洪教头对打的一段精彩文字。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好汉,愚蠢而霸道的洪教头连唤几个“来,来,来”,被退让的林冲看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