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页)
而闹三回校”的固定模式,回到电大不久,又准会特没原则地打电话通知我去接她回来。她那几件破衣烂衫一次次被她用旅行包装着搭公车拎回学校,又在第二天被我拎着搭同一路公车带回来,辛苦地奔波于S大与电大之间。
摸清这个规律之后,我不再因为同张芬争吵油然而生天快塌下来的恐慌,甚至隐隐觉得小吵可怡情,我们不会真的分开,就跟天下大势一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88
我在与张芬同居生活的风起云涌和对所学课程的一知半解中日渐消沉,曾经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构想变得支离破碎,唯留断壁残垣,散落在荒芜的心田,说不尽的衰败、颓废。
对于以后,我不再有美好的梦想:一方面,我看不到梦想照进现实的征兆,所能看到的只是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毕业,也不能把握在毕业后能否找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省吃俭用积攒银两取妻生子,更别说房子车子。我唯一能把握的,是坐在校门口的盒饭店,决定午餐是吃土豆烧肉还是茄子炒蛋,当然,这也是以钱包里躺着五块以上的人民币为基础的,否则,我就只能选择吃一碗米粉或者什么都不吃;另一方面,即便我跟张芬所构想的以后如愿以偿,我也会觉得索然寡味。多数人都有梦想,梦想使我们不再盲目,会自然而然地制定一套实现梦想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并遵循方案按部就班地去做,完成对自己生活自编自导自演的全过程。但很多方案在真正实施时会被证明其实是行之无效的,不过不要紧,我们会立即改编剧本,投身对下一轮梦想的追逐。生活就像经验丰富的钓翁,朝原本盲目游走的我们抛下各类诱饵,当我们通过一番努力,终于将诱饵吞进嘴里,结局却是被直直钓起——读书,毕业,工作,攒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再供孩子读书,再教育孩子复制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切,孩子再教育孩子的孩子复制他老爸或者爷爷、、、、、、我不想再过预设了结果的生活,那样的自己,只不过是父辈或同龄的其他人的简单复制,规定了轨迹,了无生趣。我想,生活需要出其不意的惊或者喜,而不是一切非得在掌握之中。
在张芬面前,我不再掩饰对她所说的“房子车子孩子”问题的厌倦之情:当她抱着布娃娃,说我们以后的孩子也要像它那样大眼睛高鼻子的时候,我不再顺便推想他或她的眉毛跟嘴巴应该长什么样,而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张芬:“如果我俩的孩子长成这样,那肯定与我无关。”
当她再一次跟我提及结婚问题,我会坦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但没有婚姻,爱情会死无葬身之地。”
我在新一轮争吵发生前抄起课本跑去学校,坐在教室里发呆,并由衷地希望老师们无休止地瞎说下去,不要下课。下课后,我会习惯性地走向小区,却在即将到达小区大门的时候改变主意,折回宿舍,跟炮灰和锦江他们玩到天色向晚再磨磨蹭蹭地回到张芬身边。
宿舍里又摆起了牌局,仿佛一切都还停留在三年前。这三年,我除了一天比一天更老,其他方面毫无长进,包括牌技。
89
如果将欣赏A片比作一门功夫,锦江绝对是该门功夫的集大成者,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随便碰到一个女生,锦江都能透过层层衣物的表象看清衣物包裹中的本质,准确报出该女生的三围及胸部下垂尺度。同时,锦江将A片和专业这两个在他大学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东西融会贯通,用文学的方式表述A片的思想,堪称一绝:寥寥数语,就能在读者或听者脑中勾勒出一幅香艳绝伦的画面;到毕业的时候,画面加入了声音效果,生动而为影像。
已臻化境的锦江能一边摸着纸牌思忖该出J还是Q,一边用言语描述一场男女大战,说得对手产生生理冲动,心猿意马,无心恋战,最终被他杀得溃不成军片甲不留。炮灰对锦江的这项本领兴趣浓厚,每当锦江开始讲述,炮灰就要找一个距锦江较近的风水宝地,将耳朵调整到正对着锦江嘴的位置,洗耳恭听,往往在锦江吞唾沫或换气的短暂停顿中催促锦江继续,所以,炮灰只要跟锦江同时上牌桌,就必败无疑,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连防身的棍子都懒得带一根。
通过连续几周的观察,我发现炮灰在每周二上完《中国武术》过后都显得异常亢奋,澡都不洗就拉着我和锦江打牌,但赌徒之意不在牌,常常在聚精会神听锦江说书时忘记出牌,联想起几十分钟前他恨不得将眼珠子抠出来塞进健美操师妹胸脯里的操行,我明白,炮灰这是发情了,在屡战屡败的牌局中,他一定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