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页)
山约赵瑶昆骑马到山中游玩,路上,金义山趁赵瑶昆纵马不备,从其身后突然开枪将赵击落马下。
事后,孙殿英为了掩人耳目,开会说,赵副师长因山中纵马,不慎摔死,望大家节哀。而金义山,因暗杀有功,被孙殿英迅速提升为第三师副师长,并让其专责制造毒品这一肥职。但魔鬼也有胆怯时,孙殿英冷静下来后,怕金义山有朝一日说出此事,招来手下群起而攻之,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悄悄派人去阎锡山那里告黑状,说他有个不听话的属下正在阎大帅的地盘上制贩毒品。阎锡山闻听,也未多想,立刻派人去把金义山抓来,还没等金义山开口申辩,就下令将其枪毙!按他说法,他痛恨毒品!
消息传回,孙殿英很得意,通过这两次堪称绝妙的杀人灭口,他的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感觉稍稍安定下来。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你的阴谋有多么机巧多么神秘,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有关东陵被盗和两位师长不明不白的死,当地一些打柴的农夫开始从一些士兵那里悄悄听到。结合前面的军事演习,他们很快到东陵实地察看得到证实。随后,消息传出,国人震惊,舆论哗然。人们均被这一惊天盗案震惊了!毋庸置疑,发生了这样一件大事,它给这个本来就已多灾多难的国家,又增添了一些恐慌。
一时间,孙大麻子成了社会舆论的中心人物,静卧在北国山峦的清东陵,也成了世人注目的焦点,各种各样的报道,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传言,甚嚣尘上。一个个小报记者,东奔西跑,采访,猎奇,绞尽脑汁使其写出的东西更具有吸引性、刺激性、爆炸性。
与此同时,国外的几家媒体也嗅到了这千载难逢的爆炸性新闻,他们均以最快的速度,转发了有关中国清东陵被盗的消息。
上海《申报》主笔在闻听东陵被盗后,立刻在该报头版登载大盗孙殿英之所为,并发表社论加以谴责。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此次盗墓的第一策划人竟曾是他属下和好友的谭在春。媒体的刀剑,几乎全部集中到了孙殿英身上,谭在春虽是盗墓总指挥,但从街头巷尾议论看,都说他是军人,军人就得以服从军命为天职,换言之,在人们的眼里,谭在春只是奉命行事,其本人未必愿意盗东陵。
出现这种效果,完全在谭在春的意料之中,也是他所期望看到的。
然而,就在东陵盗案开始在全国各地传播,在天津张园,大清末代皇帝溥仪正终日惆怅满腹,借酒浇愁,是啊,大清国毕竟没了啊,轮到他这儿没了皇位,自然是心痛!此年,年轻的溥仪面色黄白,身材瘦长,但英俊的外表下,依然张扬着昔日皇权的威仪。这天,他刚饮了半瓶洋酒,头有些晕,还没等他躺到沙发上,窗前一棵树上的几只知了却在不停地吵闹,仿佛是有什么大事要告诉他。
街上,骄阳似火,烤得柏油路滚烫,让人踩上去脚有些疼。几个日本驻天津总领事派来的日籍警官一边擦汗,一边来回巡视,乌黑的马路上,印满了贪婪者的似要踩破人头颅的痕迹。不远处,几棵垂柳,半死不活,像是要为谁默哀。
第2章明争暗斗(二)
一阵微风吹过,溥仪感觉周身略有舒服,于是,他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窗口,想呼吸一下新的空气。可是,突然间,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原先院子里负责日夜巡逻的日本兵不见了,他感觉奇怪,揣测,大概是都去找新从东京来的窑姐了吧?
张园,是清代两湖统制张彪所建,占地约1。33公顷。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兵包围紫禁城,溥仪被迫放弃皇位,狼狈出宫。从此,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仓皇逃到天津,不久,他被日本人安排在这里避难。虽说避难有些委屈他这位末代皇帝,可端谁的碗就得受谁管。从此,溥仪忍气吞声,开始了他的寄人篱下的避难生活。
突然,从院子外面,传来一阵少年的轰笑。
“快看!那就是那个被人赶出宫的皇帝!”
“在哪儿?我看看,哦,那就是皇帝啊,怎么像个白痴!”
窗口,溥仪的脸像被人打了一巴掌,一种奇耻大辱掠过心头。
转身,刚要走回沙发,就听有人匆匆跑上来:“皇上,您的师傅陈宝琛和一些大臣有要事面奏。”别看是避难,溥仪一刻也没忘了他的皇帝威仪,他一摆手:“传!”就在等陈宝琛和一些大臣上来的这会儿,他顺手从身边的茶几上拿起了一份当天的报纸,他已多日不关心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国情民意了,再说他看了也如同草民,白看,左右不了什么。不过,今天他要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