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第1/4 页)
放下水壶的时候,华伯涛情不自禁的问道:“我说陈老板,你这倒水,好像也有点学问吗?”
“刚才倒第一个坛子的时候,我以为煮汤应该多放点水,可你却一个劲儿对我说够了够了。等轮到第三个坛子,我觉得炖熟肉不需要多少水,可你却一个劲儿对我说少了少了,搞不懂,真是搞不懂……”
说完,华伯涛不解的拍了拍额头。
“嘿嘿,老华,你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陈天顶闻言,得意的扬了扬眉毛:“没错,这烹饪的时候,加水多少,每道菜都是有讲究的。大饭店的厨师,甚至会在做菜前,用专业的容器去量,多少水就是多少水,一点儿不敢多,一点儿不敢少。”
“为什么?”华伯涛说道。
“因为多一点,少一点,菜都会变味,虽然平常人一般吃不出来,但是有讲究的人,尝上一筷子,就知道这厨师精不精了。”陈天顶解释道。
“就比方说这煮汤吧,我为什么要放一半的水?因为一半的水就足够了,别忘了我们待会还要下蔬菜,放佐料。而且在老祖宗的食谱里,还特别注明,用坛子做汤时,一半高度的水是最好的,这样的高度,可以让文火,或者猛火,彻底包裹住所有汤汁,其中妙处,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形容的了的啦。”
陈天顶绘声绘色的说道:“炖肉的学问,和前者也是差不多的,我们这是罐头,无论是午餐肉还是三文鱼,都很干瘪。这种情况下,就要用水来软化这些食材,吸收掉这些食材里的味道,再用吸收来的味道反过来去炖这些食材,当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然,最好的炖法,就是东坡肉那样的文火,炖个五六个时辰,这样的话一炖好,哎呀,揭开盖子满屋子都飘香。可惜咱们没时间,只能将就吃了。”
第三二三章 能源A计划(29)
听着陈天顶在那里畅谈美食,杨开倒是来了兴趣。
但见他将小刀刺入马口铁,呼拉一下划开了罐头,问道:“陈老板,问你个事儿!”
“我从小就听说东坡肉,东坡肉,你也时常把东坡肉挂在嘴边。我就纳闷了,这苏东坡他娘的不是个词人吗?怎么跟红烧肉搭上关系了。”
“难道他后来不写词,不当官,去开肉铺子去了?”
听了杨开的话,陈天顶和华伯涛对视一眼,俱个大笑了起来。他们这一笑,杨开更是纳闷了,不过问了个藏在心里的疑惑而已,难道自己说错话了吗?
苏东坡是个词人,决计没错,杨开至今还记得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末了,他皱了皱眉,试探着问道:“华教授,你们笑什么,莫不是这个苏东坡,和写词的那个苏东坡,其实是两个人 ?'…87book'”
“呵呵,要是这样,那我又献丑了。”说到这,杨开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后脑勺。
等华伯涛和陈天顶笑够了,才说道:“杨开,你说的没错,这个炖肉的苏东坡,就是历史上那个写词的苏东坡,只不过你之前的一段话,比较诙谐罢了。”
“我就纳闷了,这苏东坡他娘的不是个词人吗?怎么跟红烧肉搭上关系了。”说完,陈天顶还学着杨开刚才的语调,又复述了一遍,倒把杨开弄了个大红脸。
“陈老板,我说你可别取笑我了。”杨开开着罐头说道。
“不取笑,不取笑了。”陈天顶笑着摆了摆手,一边用火柴点着三个灶台下的固体燃料,一边给杨开介绍起了东坡肉的来历。
原来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
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东坡收下很多猪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他们过年。大家很高兴,人人都有夸苏东坡是个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来的猪肉叫做“东坡肉”。
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
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