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部分(第2/4 页)
始说”以前除了太慈所统治的地区之外还是一个概念。那么这个时候,人们才在实际中真切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君子配五德”和“君子养五德”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了一种治国的方针。
这其中,世家大族为了自己的生存进行了积极地思考,虽然最后妥协,开始向青州学习,并且觉得痛苦,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华夏大地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兴起了改革之风。不战而胜,实现了自己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梦想,这正是太史慈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不过太史慈也知道,这仅仅是昙花一现,若是自己兵败身死,那么现在这些新生事物就会随着自己的消失而烟消云散,这种局面太史慈岂能容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大形势,所以太史慈所倡导的科举制度进行的顺风顺水。当然,太史慈不会把这种成绩放在自己的身上,他认为这完全是管宁的功劳。
没有管宁,新“五德终始说”就不会被创立、传播和应用。
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管宁在后世史学家地笔墨下,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政治议论和实践家,“效古变法,兵不血刃,天下悠悠之口莫不赞颂,上至公卿,下到黎民均可惠利,虽古之圣贤不及也。孔丘、墨翟、韩非、管仲、吕相之流地下有知,岂有不愧乎?。。。。。。”当然,这是后话,今日之管宁完全料不到。
在于吉刺杀事件的风波渐渐淡去之后。长安之会也渐渐告一段落。
太史慈等人当然是心满意足,以为大多数目的已经达到。
不过,也有一些事情令太史慈感到诡异。比如说孙策派来的使者实在是太安静了,完全不像周瑜这种胆大妄为的人的风格。
也许自己没有发现吧。到了今天。太史慈实在不敢小看任何人。
曹操的事情和龙女的事情自己都是无意中注意到的,尤其是曹操的事情,若不是自己对历史很了解,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丁斐、来燕儿、王图、王则、于吉、尹氏,这些人居然都是曹操对付自己的手段,这份随风潜入夜、漫不经心的杀人手段实在是厉害。不过太史慈也很得意。在于吉这件事情上,自己算得赢了曹操一局。
在刺杀案件发生不久之后,马腾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地怀疑,戏志才等人倒没有表现出对马腾的敌意,毕竟那样会被人看出曹操和于吉的关系。不过王子服等人就是气急败坏了,毕竟于吉对他们也很有帮助,是和太史慈争夺名望地主要法宝,现在,于吉声望大跌。自然令王子服等人不满,于是在朝堂之上,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弄得是不亦乐乎。
太史慈当然乐的看笑话。戏志才也巴不得太吏慈误以为于吉乃是王子服的人;这样可以分散太史慈地注意力。
马腾也自恼火;这明明在为别人背黑锅;但是却无处说理去;不管怎么说;自己惹人怀疑的地方太多;不说和于吉结下的莫名其妙的仇怨;那个神秘的用枪高手自己还是符合的;自己地儿子马超本身就是绝顶高手。太史慈却更高兴,因为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马腾刘备张鲁集团和长安王子服集团合作的可能性。即使两者为了对付自己勉强合作,那也会因为彼此猜忌而无法真正合作。
更何况两者之间,还有一个贾诩这个假意忠于汉献帝,实际却是自己的心腹的心腹大患在,对自己就更有利了。最头痛的是汉献帝,原本这一次召诸侯使者进长安是为了联手诸侯,牵制对付太史慈,谁知道太史慈还没怎么样,这些诸侯自己先面和心不和起来了。自然郁闷,尤其是于吉的事情,令他相当生气,可是却无处发泄。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使者终于完成了自己在长安明里暗里各方面的任务,开始向汉献帝辞行。为此,汉献帝在宫廷之中举办了大型的告别晚宴。
太史慈这等长安城内首屈一指地人哪能不出席呢?
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太史慈和管宁等浩浩荡荡开往皇宫。
甫一到场,太史慈一行人使吸引了全场的视线。太史慈那乃是天下间最有权势的人,又是学术领袖和战争天才,他的出现立时镇住了全场,很多大人物在太史慈出现的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那些已经准备投向青州的达官贵人们马上蜂拥而至,围上了太史慈,向太史慈打招呼。
太史慈一一含笑回答。不过也有很多人的眼中射出了愤恨的眼光。不过这无所谓,所谓“不招人忌事庸才”。那些有机会到场的贵妇人,则趁自己的丈夫不在身边或低声诅咒所谓机会狠狠地盯着太史磁看。管宁则是当世大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