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系”的资本旋风。
虽然宁高宁以前所在的华润集团也是国有企业,但是,由于总部在香港,受国际文化和商业氛围的影响比较大。相对来说,处于皇城根儿脚下的中粮集团,官商的气氛要浓一些,国有企业的弊端也要多一些。但是,能将宁高宁派往中粮集团,国家也正是看中了他对国企大胆改革的精神。宁高宁到了中粮,向中粮集团的经理人们分析了他所认识的国企和他眼中的中粮,并针对国企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发展方向。
他说:“我觉得承认我们是国企是我们的前提,国企身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建立搞好国企的理论依据,是我们企业使命的重要内容。”
在2005年中粮经理人年会上,“空降兵”宁高宁做了一回医生,对中粮进行了彻底的把脉。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一部分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二章(1)
“空降兵”宁高宁调研中粮
将“跑鞋”接过来穿上
书生意气
有一位名叫陈勇进的人这样评价宁高宁:有行伍中人的书生意气。
为何这么说呢?1979年,宁高宁考大学时想当作家,第一志愿报的是中文系。在山东大学当教授的舅舅知道后,跟他说靠写字不一定能吃上饭,于是,他转学经济。可是当了商人之后,他读书写字这个嗜好一直没丢,二十几年来共写了四十多万字的经济管理散文,以至于《中国企业家》杂志给他开了专栏。
这位陈勇进继续写道:
看来这位当过兵的宁总是十分有“才”的,他在华润的时候曾经对“华润”的名字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实际上是中华的‘华’,毛润之的‘润’。毛泽东字润之,一个公司以领袖的名字命名,寄托了中央对华润的厚望。”没听他说过现在的东家“中粮”的名字何解,“有才”的宁总可能会有“有才”的解释,但是不管宁高宁会不会哪天心血来潮解释一下“中粮”,我们现在能肯定的就是:中粮集团“用自然的力量来重新塑造一家企业、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的宗旨正在被宁高宁慢慢地解读出来。
这是2006年10月的事情了。2005年年初,作为一个空降兵,宁高宁用一篇《空降兵》的专栏文章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华润集团总部在香港,而且,宁高宁有在西方受教育的背景,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工作节奏,好像都与中粮集团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单是宁高宁本人,包括中粮集团的员工,也很担心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面对自己的感受和新同事的疑问,宁高宁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直言,一开始不是很习惯,从气候、谈话方式、用词到工作节奏,确实都不习惯,但也不是差得很远,因为华润也是国有企业。其实这不是问题,人不一定是特别习惯或者特别享受现在的环境才做事情。他觉得中粮是一个很容易沟通的团队。
他接着说,他与中粮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改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粮有一个非常好的氛围。比如,他有一天一进门看到“中粮经理人回家”几个字,他说写得好。他自己都忘记了,这是他在会议上建议过的,要让年会给大家一个回家的感觉,他就说了一次,再没重复这件事,大家就把这几个字写上了。因此,他觉得人性化的东西穿透力很强。“如果有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吃力或者很别扭,你老催着别人去弄,催不动的。现在社会变了,人都是有思想的。如果我讲完了,大家不认可,甭管这件事本身是对是错,总之证明我一定讲错了,因为讲话的目的是让大家认可。如果大家不认可,那就是我的错误。如果能做到心灵深处的沟通,谈出我们真正的心底的东西,比较符合人的本性的东西,我觉得更容易推动。”宁高宁这样说道。
宁高宁怎样带领中粮前进
中粮缺什么
中粮下一步要加快发展,还缺什么?这是宁高宁的疑问,也是所有中粮人的疑问。接下来,宁高宁用自己对中粮的认知,回答了这个疑问。
他说,从人力资源上看,中粮每一个人的能力、经验和对工作的投入程度都很好,比市场平均水平要高。从财务的资源看,虽然负债比不是很低,但还是有相当强的资金调动能力。从品牌看,不缺市场地位和品牌认可,也不太缺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认知。那么,中粮需要改进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一部分 《谁人不识宁高宁》第二章(2)
第一,中粮缺能够清晰划分、有长远规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