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3/4 页)
已经被她的话整个儿镇住,一时之间回不过神来,自然也就接收不到她期盼的眼神。她等了一会儿,见光绪毫无反应,顿时失望地叹了口气,拉着小孙子回去了。她只当是自己福薄,小孙子命贱,没有读书的命,却也并不怨怪光绪。毕竟非亲非故的,人家愿意教是心地善良,不愿意教也是人之常情。
婉贞却是看到了她的眼神的,对她的那点儿小心思多少有些明白。但一来,他们不过是在此暂住,很快就要离开,没有时间招收学生;二来,光绪乃是天子,九五至尊,又怎么可能纡尊降贵去教平民的小孩儿读书识字?因此只得狠心对冯大娘的眼神视而不见,转而忧虑地注视着愣愣出神的光绪,有些担心。
义学,乃是上次不经意间说到人才储备的时候,她随口说给光绪听的,原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其实说白了就是后世的义务教育。没想到光绪听了以后,大为赞赏,当即就跟载沣他们商量,把这件事情推广开去,要求凡十二岁以下的孩童,无论男女、贫富,都要接受教育。有钱人可以去高级一点的私塾,没钱也可以去官府兴办的义学,不收学费,开支一律由朝廷负担。这本是件好事,可如今听来,却似乎并未起到应起的作用
婉贞暗地里叹了口气,很是理解光绪的心情。义务教育,即使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也做不到真正的免费教育,何况是现在?不收学费,可其他可以收费的名目多了去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古皆然。
不得已,她柔声对光绪劝道:“皇上,您也不必太难过了,这种事情也是难免的,总有那么些人,欺上瞒下、狼心狗肺,只顾一己私欲,不管他人死活。朝廷的政令很多都难以实施下去,也不是只有这么一件例外,只能慢慢想办法解决,不可能一开始就尽善尽美的。”
光绪回过神来,沉沉叹息了一声,看着她,很是沮丧地叹道:“我知道,很多事情朝廷发布的命令是一回事,底下的人做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可每次碰到这样的事情,我都会很是失望,心里说不出的劳累。贞儿,你说,为什么朝廷的政令就不能从上而下、贯彻始终呢?”
婉贞哑口无言地看着他,不知该如何回答。这种问题哪怕在现代都无法彻底解决,她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想了想,她只能说道:“皇上,还记得我以前说过的吗?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头脑也在不断地进步着,同样的事情,在国外和国内分别展开,或许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不过是人们办事的方法不同。如今的社会,要像以前那样束缚人们的思想,把人们限制在一种框架里面机械式的生活已经不可能了,人们想要的比过去多得多,达到目的的手段也比过去多得多,这就注定必须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不能用人的感情作为办事的依据,必须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从上到下的推行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朝廷政令的执行程度。但即使如此,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会钻空子、谋私利,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皇上,您真的不需要太过自责、太过悲伤的。”
第三百一十九章承诺
这是法制与人制的区别。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是在提倡人制,强调高位者的操守能够决定一国的命运,但真正能够在那样的高位上坚持操守的又有几个?而那被坚持的所谓操守又是否真的值得并且能够令社会更加清明?这是个很玄妙的问题,自古以来,见仁见智。
西方的办法就简单多了。定好了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你是谁,照章办事,谁也别想讨了好去。当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想要的话照样能够从中钻空子,在强权下照样有着各种各样的例外,但这毕竟有迹可循,比起纯粹指望人们的道德、良知和个人能力强了不知多少。
光绪听了,愣怔了半晌,最终满腹的心思化为了一声长叹,说道:“照你这样的说法,倒是西方的制度更加合适一些了其实我又何尝不知,眼下大清有些东西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但想要改革又谈何容易?就连兴办义学这样简单的事情都无法顺利完成了,一旦涉及到人们自身的私利,还不知会有多少波折出来,戊戌年间发生的事情就足以令人警惕一生了”
戊戌变法是光绪心中永远的痛,至今提起来仍然痛彻心扉。婉贞怜惜地笑着,轻轻靠过去,圈住了他的腰。贴在他的胸口,倾听着他沉稳的心跳,心里是说不出的爱怜与崇敬,缓声说道:“可是,即使曾经失败,皇上也从未放弃过变革的心思,不是么?这就够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的来,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过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