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派童贯督甲兵十五万,这些兵士本来用来联金灭辽的,结果先去###了起义,也算是锻炼了队伍。###胜利后非但没有怪罪王黼,又以功转少傅,进少师,真是没有天理。
宋统治者对待农民起义残暴狠毒,对待外族入侵却是软弱无能。北方的辽国虽已是日薄西山,但宋仍畏之如虎狼,更不必说异军突起的金国。赵良嗣向朝廷献“联金攻辽”之计后,百官大多以为此计不可行。唇亡齿寒的故事大家还是很清楚的,因为辽国若存,三足鼎立对金也是一种威胁;倘若辽国被破,金无后顾之忧,怕要一心一意攻打大宋来。
王黼却十分支持这一建议,他慷慨陈词:“辽国与我朝虽然通好百年,但是在近年以来,辽国对我朝不是很尊敬。如果我们不趁机攻取辽地,则其必为金人占有,燕云失地将不复再属大宋了。”他又写信给领兵的童贯,表示“太师如要北伐,王黼愿效死以助”。
用历史的观点来回顾北宋末年的历史,“联金攻辽”的确是可施之计。王黼一心一意支持是不是真的从江山社稷出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从历史上分析远不是如此。王黼从一个小小的司理参军转而成为少傅、少师,仕途上已经是坐了几次直升飞机了。可是人的贪欲却是无止境的。王黼非常想通过“身任伐燕之责”建立功勋,问鼎太师之职,那个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多少野心勃勃的人都想得到。另外,借口攻打辽国,还可以把征集来的钱的很大一部分划入自己的口袋,“一石二鸟”的小算盘打得很精。
有这样的作战目的,再好的“联金攻辽”策略也成了一纸空文。女真统治者看透了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和臣子的贪婪自私,在联合中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毫无平等可言,名为“联合”,实如金国的附庸。
大宋的国家利益一天天地丧失,王黼的官阶却一级级高升。皇帝得到他得城凯旋的“喜讯”后,率百官一同为他庆贺,并解下随身所佩的玉带赐于王黼,优进太傅,封为楚国公,准许上朝时候穿紫花袍,摆的谱和亲王一样。
童贯字道夫,开封(今属河南)人。史书记载,此人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入宫有关。
据说,童贯为人有度量,能疏财,出手相当慷慨大方,很像《水浒传》同时代那些仗义疏财的好汉。只是,他仗义与疏财的对象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大街上的乞丐和落魄的秀才是没有机会的,后宫妃嫔、宦官、宫女、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近臣等,时不时可以从他那儿得到不少好处。因此,皇帝耳边经常可以听到关于他的好话,称得上好评如潮。
就像现在好多人要拍领导的马屁,不仅仅领导的太太要考虑到,秘书要经常地送送,领导的司机也不可怠慢,这样在领导的周围就形成了有利于他的舆论氛围。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阳刚外形的人,却性情乖巧,心细如发,对皇帝的心理具有极强的洞察力,每每能够事先预知皇帝的意图,于是说话做事很少不着调,从而大得欢心。
第 五 回 宠六贼大宋埋祸根 贪享乐国势渐衰落 (5)
童贯净身入宫时,是拜在同乡、前辈宦官李宪门下做徒弟。这位李宪是神宗朝的著名宦官,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颇有些战功。童贯读过四年私塾,有些文化根底,跟随李宪出入前线,又打下了军事上的根基,很有点能文能武的味道。加上他曾经十次深入西北,对当地的山川形势相当了解。这使他在宦官中很不寻常。
不过,看起来李宪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提拔照顾,致使童贯进宫二十余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如果不是赵佶这种性情的人做了皇帝,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神宗皇帝能多活二十年的话,他说不定会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皇宫里,最多也就是做出一部《辟邪剑法》。
从时间上推算,徽宗登基做皇帝时,童贯已经四十八岁。这个年龄,正是人生经验、阅历、精力臻于巅峰之际。徽宗以内廷供奉官的名义,派他到杭州设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第一次为他打开了上升的通道。一般说来,内廷供奉官大体相当于皇宫的采购供应处长,并不是一个多高的职位,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
童贯没有满足于捞取好处,他对这次机会的利用,称得上老谋深算、意味深长。正巧蔡京也于这年冬天被降授提举杭州洞霄宫闲差,居住于杭州,竭力巴结童贯。蔡京擅长书法,通过童贯,蔡京的书法作品不断流入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