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页)
官场”)上的成功,那么他就不必有所遗憾。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没有谁去强求他。而且从某方面来说,他当时对和肖如玉的关系建立能否成功,还担心过。特别是在他发现肖如玉并不是处女,后来有一天当他把它作为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她马上就说:如果你在乎,我们可以马上分手。他那时难道不是马上就赔笑,打消她的想法吗?他说:“只是说说嘛,我相信你。再说这是九十年代了,谁还讲究这个?”如果说有错,那么这个问题的错,却不在肖如玉,而在于自己。
“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这句话是谁说的?没错。邓一群想到自己的选择,非常明确,非常功利。也就是只有功利的道路,才会这么明确。
如果说邓一群和谈琴过去还存在一些距离,那么现在邓一群则感觉不到了。作为一个已经结过婚的男人,在别人眼里,对年轻女子就没有了什么威胁。事实也许正好相反。
邓一群发现,谈琴对他非常友好。她在心里,对他甚至有一种崇敬。她以为他是非常能干的。的确,邓一群在工作表现上很是出色。当了科长的他,浑身的劲头更足了。谈琴在工作上总是很配合他。他用她的时候,感到非常得心应手。邓一群第一次感觉到男女工作上的那种默契而带来的快感。由工作,邓一群想到了别的更多的东西。
事实上邓一群一直生活在岳父母家的阴影里。他感到一种压力,那种压力是无形的,但却无处不在。他感觉在他们眼里,自己永远是个农民。那就像《 红字 》,他是洗不去的。他改变不了。尽管事实上的他,今天已经成了城里人,但他的根还在乡下。另一方面,他的身上的确也还经常冒出很多农民的习气来。
上班后的邓一群有时忍不住把他内心的这种感受对谈琴讲。谈琴就淡淡地笑,说,你在乎这个?就那一句话,点醒了邓一群。是啊,不管如何,他成功了,成了城里人中的干部之一,他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不论岳父母怎么看他,他都不必有所介意。历史上农民皇帝最大的得意,莫过于自己的平民出身。他也应该为自己的出身而自豪。岳父也曾是个农民出身,为什么没有人对他作评价呢?那就是他已经是个官僚。如果他邓一群当上了官,还有人批评他的农民习气吗?
第117节:第九章(5)
邓一群发现,很多城里人事实上鄙视农民,只是鄙视那些一般的农民,他们从不鄙视那些农民出身的干部或是有钱人。事实给邓一群上了生动的一课:半年前,他那个曾经在他过去回乡时见到过的叫高中的同学来到了省城,找到他。他想不到高中发了。那个同学在穷困潦倒中思变,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到底是因为有点文化,他借了两千块钱,贩起了水果。第一年就赚了钱。这几年来,他什么赚钱干什么,现在是承包土地商。样子完全变了,虽然还算不上很有钱,但手里也有好几十万。他提出要到邓一群的岳父母家看看。邓一群本不想带他去,肖家是不喜欢生人登门的,但那个叫高中的同学却非要去看一看。邓一群知道他的那个心理:虽然有些钱,但却从没有到高级干部家中去做过客。无奈中,邓一群只得同意了。为了不让人家看他不起,高中在路上一下子就买了上千元的礼品。果然,岳父母对他这个出手大方的农民同学客气得很。事后很多天,还谈到他。
自己不可能有钱,那么就一定要当官。他想。
谈琴却从没有说过他有什么农民习气。在她眼里,他一切都是很好的。这让邓一群在感觉上非常好。
他们在科里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
[53]
三科现在有五个人。调走的调走,退休的退休。又有年轻人不断地充实进来。邓一群现在就是那另外四个人的头。那四个人里只有一个还是科员,那是个年轻小伙子(大家叫他小楚),研究生刚毕业。另外三个都是科级。小谈到了正科。邓一群不怎么喜欢那个小伙子,说不上来为什么不喜欢。研究生,起点比他高。是自己忌妒了?不!他不想承认。小楚要想上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能力、机会、背景,这是人生成功道路上的三个重要因素。如果他没有背景,那么机会就显得十分重要。邓一群想:既然我是他的头,这种机会一定要在保证我提升的情况下,才可能让出这样的机会。
由于现在负责一个科室的具体工作,所以在与别的科室、处室、厅领导的接触中,邓一群已经学会了好些手段。这些手段(或者叫“工作方法”)是必须掌握的。他是个聪明人。在机关里聪明是最重要的。这种聪明不是在学校读书时教师所说的那种聪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