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下30多度的严寒,“身穿冰淇淋,北风当电扇”,英勇奋战,写下了大庆油田开发史上又一光辉篇章。
在这场分层配注会战中,大庆人发明的“糖葫芦封隔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层注水后,水淹问题得到基本控制,中区含水率1964年高达12%,1965年下降到9%,1966年进一步降到5%。
1966年,大庆第一次将油田分层开采的科学技术总结概括为“六分、四清”工艺技术。“六分”是:分层注水、分层采油、分层测试、分层改造、分层研究、分层管理。“四清”是:分层注水量清、分层采油量清、分层出水状况清、分层压力清。这一套采油工艺技术,不仅保证了大庆油田的长期稳产,而且对国内各个油田的开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立了多层、非均质砂岩油田开发的基本模式。
第七章 油田上《初升的太阳》(1)
1965年“三八”妇女节,全国妇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请大庆家属代表薛桂芳作报告,介绍大庆职工家属奋发图强、战胜重重困难的先进事迹。全国妇联主席蔡畅主持了那天的大会。蔡畅说:“大庆职工家属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前进,她们为我们全国职工家属,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全场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中,薛桂芳走上了讲台。她心情激动地说:“我们过了好日子,不能忘了旧社会的苦,不能忘了世界上还有没解放的人民,我要在油田上干一辈子劳动,闹一辈子革命。”
在同一天,全国妇联主席蔡畅还发表广播讲话,号召全国妇女以大庆妇女为榜样,学习她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她在讲话中说:“大庆职工家属在革命化、劳动化方面,为全国职工家属树立了光辉榜样。”“英雄的大庆职工家属,坚决贯彻执行了大庆油田党委的矿区建设方针。从五把铁锹闹革命开始,到现在全矿区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家属,都参加了集体劳动。她们积极响应党委的号召,除参加工业生产,还担负起全部农、副业生产的任务。”
大庆职工家属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64年春天,孙维世等一批艺术家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来到大庆深入生活,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1965年冬天由孙维世执笔,写出了一出反映大庆职工家属艰苦创业事迹的六场话剧——《初升的太阳》。这年12月中旬,石油工业部党组和大庆党委决定由大庆职工家属自己排演这出歌颂大庆精神的话剧。
由职工家属排演大型话剧,这在当时还是一件新鲜事,大庆上上下下对此都很重视。12月12日,大庆家属政治处主任钟珊召开全体大会,宣布接受演话剧的任务。据《人民日报》后来报道,各单位、各部门接到通知后,立即行动起来,选送了一批思想好、生产好的家属和工人,几天之内就把演员队伍组织起来。
《初升的太阳》反映的是大庆职工家属破除传统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五把铁锹闹革命”的精神,积极参加石油会战,开展农业生产的事迹。热情讴歌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主义新型矿区建设方针。演员们都是在大庆劳动、工作的职工家属和工人。在话剧里扮演家属生产队长辛玉红的是家属缝补工邓淑琴,扮演指导员郭德英的是家属售货员范桂林,扮演铁蛋妈的是大庆五好家属、生产队指导员曲淑琴。曲淑琴还是大庆群众性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1965年在全国发行的唱片中,有一首《大庆妇女学大寨》的新歌,歌词就是她创作的。
大庆职工和家属们对排演这出戏都很支持。在排戏的时候,许多人自动来到排练场地,有的当义务“导演”,有的当义务“勤务员”。当演出需要增加个什么布景、道具的时候,一些家属、工人不声不响地做好,送上门来;当谈到某一段戏难演的时候,在场看排练的家属、工人就随时议论起来,帮助设计动作,修改台词。不少家属、工人甚至远路跑来,向演员介绍和角色有关的真人、真事,帮助演员理解、塑造人物形象。著名艺术家孙维世、金山更是一遍一遍地为演员们讲解表演要领。当时扮演家属生产队指导员的范桂林后来回忆说:“我们这些演员有生活,但不懂得表演,更不知如何塑造人物。因此,孙维世在导戏时是那么亲切、那么细心,又那么有耐心,从不说我们不懂的专业术语。我们紧张的心情消除了,也渐渐地进戏了。每当表演不合要求让我们停下来时,她总是先说:‘好极了,非常好……’而后再指出该如何做、如何演。于是我们也一遍遍地练习,每个人都很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