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他所遗残篇采用了简洁有力、机智巧妙的散文警句形式,读来经常使人感到晦涩难懂,有时令人觉得他有意写得模棱两可。赫拉克利特不加论证,只是断言。他那种特尔斐式的隐晦文体,或许效仿了阿波罗的神谕,用他的话说,这种神谕“既不言说,也不隐瞒,只是示意”(KRS244)。后来几个世纪的许多哲学家,都很敬佩赫拉克利特,有幸为他的那些充满悖论的、如同变色蜥蜴似的言论增光添彩。
即便在古代,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也是难以理解的。他的绰号包括“神秘莫测者”与“晦涩难懂的赫拉克利特”(D。L9。6)。他撰写过一部三卷本的哲学论著(现已遗失),将其存放在阿特密斯女神(相当于圣保罗的“爱菲斯人的狄安娜”这位月亮和狩猎女神)的大庙里面。人们难以确定那是一部物理学还是政治学论著。据说,苏格拉底对这部论著这样讲过,“我所理解的东西是精彩的,我不理解的东西可能也是精彩的;只有深海潜水采珠者才会抵达海底”(D。L222)。19世纪的德国观念论哲学家黑格尔,对赫拉克利特十分敬佩,他用潜海的隐喻表达了相反的判断。他曾这样写道:经历过起伏不定的早期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思辨活动之后,我们抵达赫拉克利特的思想领地,我们以为终于可以看到陆地了。黑格尔继而自豪地说道:“在我的逻辑学中,没有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是我未曾采纳的。”
如同后来的笛卡尔和康德一样,赫拉克利特意识到自己是在开启一个全新的哲学。他认为先前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毫无价值:荷马(Homer)在诗歌竞赛的初期阶段就应该被除名,赫西俄德(Hesiod)、毕达哥拉斯以及克塞诺芬尼只不过是没有真知灼见的博学之士而已(D。L91)。不过,也像笛卡尔和康德一样,赫拉克利特受到前辈哲学家的影响大于他自己所意识到的程度。他就像克塞诺芬尼那样,对流行宗教提出严厉批评,认为以血腥的祭品来洗刷血腥的罪过,犹如以泥污来洗刷泥污。面向神像祈祷,如同在空房子里窃窃私语;生殖器崇拜礼仪与酒神崇拜仪式,委实令人恶心(KRS241;243)。
正文 赫拉克利特(2)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5:37 本章字数:1263
赫拉克利特也与克塞诺芬尼一样,相信太阳每日都是新的(亚里士多德,Mete22355b13…14)。与此同时,他也像阿那克西曼德一样,认为太阳受到宇宙修复原理的限制(KRS226)。在赫拉克利特那里,短命的太阳学说的确被扩展为一种万物流变说(doctrineofuniversalflux)。他声称,万物流变,无物常驻;世界如同一条水流。如果我们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流,我们不可能两次都将自己的双脚踩入同样的水流,因为水流在转瞬之间已非原来的水流(KRS214)。情况看来的确如此,但在表面上赫拉克利特却走得过远,竟然声称我们不可能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流(柏拉图;Cra402a)。若从字面意义上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除非我们采用同一准则,将河流理解为蓄水槽而非流水道。若从比喻的意义上看,这一说法似乎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不断变化的因素构成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假如这就是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所有变化都是感知不到的东西(Ph8。3。253b9ff。)。或许这是赫拉克利特的警句所暗示的意思,他认为隐性的和谐好于显性的和谐——和谐是流动宇宙的基本节奏(KRS207)。无论赫拉克利特的所言意味着什么,他在后来的希腊哲学中有着长期的历史影响。
比一条水流更为突出的一阵大火,是不断变化的一种范型,只要添加燃料,就会燃烧不止。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世界就像永恒的活火:海洋与土地就是这永燃之火的灰烬。火似金:你可用金子交换各种货物,火可以转化为这些元素中的任何一种(KRS217…219)。这个像火一样燃烧的世界是现有的唯一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由神祇或人类创造,而是完全由逻各斯主导。他争论说,将这个辉煌的宇宙当做一堆垃圾是荒诞不经的想法(DK22B124)。“逻各斯”(Logos)是希腊日常用语,表示写作或言说的词语,但从赫拉克利特开始,几乎每位希腊哲学家都会赋予其一层或几层重要含义。翻译家经常将其释为“理性”(Reason),抑或是指人类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抑或表示某种更高的宇宙秩序与美的原理。当《约翰福音》的作者宣称:“太初有逻各斯,逻各斯与上帝同在,逻各斯就是上帝”(John1:1),从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