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真实目的(第1/3 页)
蒙苏辙教导之前,全冠清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道”的认知是偏颇而错误的。
其实这也源于儒家对“道”的解释,才产生了这种效果。
尤其是《水浒传》里提到的“替天行道”的说法,更是给世人造成了极大的错觉。认为只要是道,那必然就是好的、善的、正义的、正确的。
殊不知,就连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在《天论》中都说的很清楚了。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天道就是天道,只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根本没有好坏、善恶、是非、对错之分。
即便是在《水浒传》里,喊着“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们,就都是好的吗?
其实不然。
这些人真可谓是良莠不齐、善恶同堂。
孙二娘夫妻俩还卖人肉包子呢,不也和其他人称兄道弟?
一开始,儒和道并立,道家的思想还是很纯正的。
道就是道,不掺杂任何东西。
彼时的道家认为,道就是天性。
怎么高兴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可这样的理论毫无疑问,对于社会的秩序破坏性非常大。
譬如汉朝时,道家方兴,立刻大行天下,然后就给了汉朝一个天大的惊喜(黄巾起义),直接将大汉王朝给送走了。
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见识了道家的威力,立刻进行全方位的打压。
加上汉代兴起的独尊儒术,儒家又刻意逢迎统治者,此消彼长之下,道家渐渐失去了话语权,只能韬光隐晦,表面上人畜无害。
到宋代时,对于“道”的研究,就已经深受儒学影响,更多地强调“仁”与“义”的正确性,刻意在引导世人思维和道德观念。
不过在顶尖的学术层面,其实还是能够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
幸好全冠清遇到的是苏辙,否则随便什么腐儒,非得将他教的岔道了不可。
一旦那样,等他开始习练逍遥派武学时,必然后果不堪设想。
也是通过苏辙,让全冠清对于逍遥派的作风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许多读者眼中,都认为逍遥三老空有世外高人之名,却无世外高人之范。一辈子纠缠在恩爱情仇当中,至死都无法挣脱,境界实在是差得远。
还据此贬低逍遥派武学的实力,甚至连逍遥三老不如慕容复的话都说了出来。
可现在全冠清明白了。
逍遥派就是正统的道家继承人,讲究的是随性自然。
爱就是爱了,轰轰烈烈的爱;恨就是恨了,不死不休的恨。
看起来境界似乎不够超脱,但起码活出了自我,也更符合“道”的本质。
与扫地僧那番看起来堂而皇之的大道至理相比,谁更胜一筹,其实也说不好。
现在他拿着“道”的核心本质来为段誉解惑,自然是药到病除、水到渠成。
儒释道三教合一,固然可以减少纷争,但坏处也十分明显。
就比如眼下,用儒家的东西去解释道家的思想,结果把段誉和朱丹臣全都难住了。
全冠清出面,来了一招追本溯源。以道释道,不但帮段誉解了惑,也让朱丹臣大开眼界。
“真是想不到,全舵主不但名震武林,就连学问也如此精深。丐帮贵为天下第一大帮,果然不同凡响。”
按照常理,全冠清应当谦逊几句,依足江湖规矩。
但全冠清知道现在的重点在段誉身上,而并非朱丹臣。
该怎么攻略段誉,办法再简单不过。
“朱先生谬赞了。在下前来大理之时,承蒙小苏学士折节指点,方才有所顿悟,着实不敢居功。”
话音未落,段誉已经两只眼睛中都是崇拜的光彩。
“全舵主竟识得小苏学士?”
问完,也不待全冠清回答,他却自个儿激动起来。
“素闻中原文采风华天下无双,又以三苏名冠天下。只恨不能亲自拜会,着实遗憾呢。”
你看,这不就上钩了。
全冠清装作好心安抚。
“世子一心向学,聪慧剔透。便是与中原学子相比,也各擅胜场。日后倘若机缘巧合,在下可代为引荐。”
段誉连忙整理衣衫,神情十分敬重。
“既如此,段誉万分感谢。”
随后段誉又向全冠清请教了一些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