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千佛寺 古树参天(第1/2 页)
♂浏♂览♂器♂搜索.{\一♂六♂八♂看♂书\}:可以快速找到你看的文
毫无所获,白跑一趟。
见到这里没有收获,我重新回到众人身旁,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对春亭使了一个眼色,暗示他簇并非我们所要寻找的地方。
春亭见状微微点头,继续与众人游玩在这碧霞宫内,虽然内心失落,但是神色如常并未表现出异样。
虽然有些失望,可既然已经来到此处自然不能白来一次,不如让自己放松放松心情,于是我选择性忘记此行的目的与前路的迷惘,开开心心的同众人一起畅游在这碧霞宫之郑
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不知不觉中,这一很快的过去,我们回到住处,开始想着下一日的行程。
……
第二醒来,又是一样的流程,起床穿衣洗漱得当,众人再次集合,准备继续前往浮丘山,去探索在前一日并未到达的千佛洞。
其实昨日在碧霞宫毫无收获之后,我本打算放弃千佛洞直接去往大伾山,可是春亭的事情并不适合大张旗鼓,大家又难得游玩一次兴致高涨,我若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想来很难服大家。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给自己放个假,感受一下这黎阳的景致,去千佛洞看看那唐时先人所留下的浮雕,想必同样让人惊叹。
而在路上,谢邪见众人兴致勃勃,便又补充了一些关于这浮丘山与千佛洞的记载。
浮丘山,在宋代被称为横山,而金元之时称为浮龙山,全因山势状若浮舟而得名,到了嘉靖年间,黎阳建造城墙横跨其上,将山分为两部,城内部分名姑山,而城外部分俗称南山,即为今日的浮丘山。
在这浮丘山中,最能被称作是奇观的景点当属金顶,这所谓的金顶是一座突兀而立的石峰,山头平顶削壁,高约四米,南北略长,在其北侧凿有石阶,游人可沿着石阶而上,人称“山上之山”,我们今日所要去的千佛洞便是开凿与此。
据史料记载,早在贞观十七年,黎阳便改属卫州,同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所雕佛像共九百九十余个,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后人称其为千佛洞。
我们正在耐心听着谢邪的讲述,而他着着忽然停下,我们抬头看到眼前如他描述中一般无二的石阶,纷纷眼前一亮,知道这就是我们今的目的地,千佛洞。
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我们看到在金顶西侧之处,并排有两个石窟,在南侧的洞口上额刻影佛国”二字,下面刻有六个巴思巴文,走进洞内,发现其中为穹隆顶,内饰有藻井,我闲的无事所以特意数了一番,窟内四壁共雕造像九百九十一尊,最高的约有两米,最的则只有巴掌大,无不宝相庄严,慈悲肃穆。
出得南洞,我们又进入到北窟之中,这北窟的洞口与南侧并不相同,宽度约有三米,进深却有一百七十余米,是洞口,其实更像是一条通道。
我们走进以后,发现这洞口虽然有所差别,但内里却与南侧大体相同,同样穹窿顶,内饰有藻井,在这北窟内则雕有大佛像一百二十余尊,只是可惜都已无头,在洞内壁上则刊有宋代嘉佑年间以及明代成化年间题记,这是两个石窟中最晚的题记。
我们游走在这两处洞穴之中,看着这历经千年依然存在的浮雕,忍不住在心中感叹。
这浮雕生动形象,虽然已经过了千年,经受了时间的无情洗礼,却依然保存完好,佛雕宝相庄严,慈悲肃穆,却并非千篇一律,有的金刚怒目,有的拈花一笑,各种形制一应俱全,凡此种种,无不能从雕像的一笔一画中感受到那盛唐风骨,令人神往。
南北两侧洞口均已看过,本以为我们要离开这里回到住处,没想到谢邪却脚步未停,又带着我们来到了另外一侧。
我们好奇的看着谢邪,他看出我们的疑问,神秘的一笑。
“大人,外人只知道这黎阳浮丘山开凿有千佛洞,却少有人知此处亦有千佛寺,既然来了,不妨去看看。”
谢邪所倒是颇有道理,既然来了一次,倒不妨全都看看。
谢邪开口为我们继续讲述,这千佛寺与千佛洞紧邻,该寺便因为千佛洞得名,据《河朔访古录》载:“千佛寺始建失考。寺内有石崖,高丈余,上建阁以祀真武。崖下凿洞二,并大佛像身躯,而所谓千佛洞也。”
由此记载可见,这里是先有千佛洞而后有千佛寺,至于建造时间已不可考证,寺内现存建筑仅有水陆殿七间,十八罗汉殿五间,两廊各五间,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