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立了类似法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中国人是否也会变得贪玩起来了?是否也想浪漫一把,一直把钱花光为止?我对这样的答案没有任何把握。一向被指责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法国人,却十分看重家庭生活,最讲究下班后在家中同子女家人共进晚餐。而热爱生活和家庭的国人,即使是节假日,为了获取经济上的好处,得到加班的双薪,恐怕都会心悦诚服地加班加点。当来巴黎的国内代表团常常向我抱怨周末法国人把他们放在旅馆里不闻不问时,殊不知从北京回来的法国朋友也在向我诉苦,说他们周末也得不到自由,中国主人连他们在北京会朋友,办私事的时间也不给。法国人恐怕至今也没搞懂,为什么中国主人周末不陪自己的家人,非要出来安排那些不受欢迎的社交活动,甚至要亲自从早陪到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可思议的中法文化差异(2)
法国人爱好社交,善于交际,爱聊天。这点与我们中国人很像,我们叫“侃大山”,天南地北,侃得云山雾罩。侃的话题可以是吃,也可以是文化,国际政治,喜欢替古人担忧。世界各个角落的事,没有不关心的。说起来还经常慷慨激昂,但往往是说完即完,颇有咱们北京人“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的潇洒劲。但与法国人一起的社交场合,同胞们往往不很自在,语言障碍、话题不投机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差异。孔老夫子有关君子“欲呐于言”的古训和“祸从口出”的忠告不绝于耳。即使创业,各位也要“闷功大发财”。家长教育孩子要听话,老师夸学生还是老实听话。至于爱说话者,中文形容词尤其多,但褒义的很少,什么“油嘴滑舌”、“巧舌如簧”,或者“此人能说”,言下之意,此人“光说不干”,还是一句贬义词。这种从文化上对交流的过于谨慎,常常使一场有意思的晚会索然无味。或者走向另一端,各扎各的堆,中法开起小组会。这样生动的事例还使我不由地想起自己在法国短暂的留学生活。在我们班上,欧美、非洲甚至印度、孟加拉等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争相发言、讨论或提问,惟独来自中国,还有日本和韩国的同学闷头不语记笔记。遇有不明白的问题,上课不提,下课以后围着老师提个没完,弄得老师抽支烟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有趣情况同样反映在一些外事场合。法国人喜欢在大庭广众说话,在国际会议上,只要有法国人,他总要说话,深恐别人将其当哑巴,而同胞们一般不爱提问题。如有问题,也是喜欢茶歇时个别提。我想,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集体主义VS法国个人主义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国情和管理理念及管理体系,中国人靠集体,法国人靠个人。有许多国内朋友对我说,法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个人主义国家。来到法国,你最大的感觉就似乎自己掉进了个人主义的汪洋大海。
法国人从文化上强调自我,追求个性解放,人人号称是哲学家笛卡儿的信徒,“我思故我在”。因此,个性在法国文化中十分重要,无论是人还是事物,没有个性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就将得不到尊重。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的建筑,一个地区一种风格。在巴黎,你随便走在哪条大街,没有一幢建筑是重样的。在这种强调个性的文化中,强调一致,统一思想是很困难的。在与法国人沟通过程中,特别在向学生演讲和接受提问时,你要想让法国同学接受你的观点,最好的方法先反驳他们的观点,然后再引出自己的观点。在法国,人人爱争辩,喜欢标新立异,电视上、议会里的辩论常常近乎吵架。就是在家中,辩论也是家常便饭。我有时应邀去朋友家做客,席间来宾中只要有位提到某个问题,立刻引起争论,饭桌上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争论可以发生在客人与客人之间,也可以在客主之间。这种争论在中国人看来是无谓的,其激烈的程度极具杀伤力,在中国肯定会影响今后人与人的关系。出于中国人的本能和革命大团结的需要,我会急得忙打圆场,说一些中庸的话。然而,无论宾客是谁,对晚会的评价都取决于晚会的话题,特别是由话题所引出的争论。若干年后,朋友在一起还能记起当初的争论,但肯定已没有人还能想起我那番和稀泥的话……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刚开始,上下五千年文明,封建历史漫长,孔孟思想既是官方哲学,也是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式,凡事求正统,要保持一致,特别是要与强势机构和人物保持一致。除春秋战国的短暂历史时期,中国基本上是没有文化多元的传统,思维模式相对较简单,惟官方马首是瞻,而法国18世纪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早就打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