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父母在“囚禁”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失去了自由。
台湾诗人非马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打开笼门,飞走的鸟儿获得了自由,然而全诗的点睛之处在于,鸟儿获得自由的同时,鸟笼也获得了自由。
所以,父母最应该做的是:打开笼门,把自由还给“鸟儿”和“鸟笼”。也许当你打开笼门,鸟儿反倒愿意回来了。因为敞开的鸟笼已不再是牢房,而成了一个温暖的窝。
家教故事
台湾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从小就爱画画。有一天,父亲一时心血来潮,把正玩耍的蔡志忠与侄儿永宽、永台叫到身边,亲切地问他们:“你们长大后要做什么呢?”永宽不假思索地昂头说:“我长大以后要当大总统!”永台叉着腰,也不甘示弱:“我想做警察,因为警察最神气!”轮到志忠,答得也干脆:“我啊,我最想画招牌。”蔡志忠之所以有“画招牌”的想法,是因为他有一天偶尔路过“绘制电影海报”的师傅家,看到师傅用坐标放大的方法描绘电影人物,觉得又神气又好玩。
这时,父亲并没有因为志忠志向渺小而不悦,更没有责备他胸无大志。
大约四五岁时,蔡志忠真的画出了“第一幅漫画”。那天父亲不在,蔡志忠溜进书房,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玩心大起,就顺手用毛笔沾满红墨汁在家中的白墙上画了一个小人。看着自己抢眼的“第一幅”作品,蔡志忠挺乐的。但父亲回来后发现墙壁变了样,火冒三丈,追着儿子就要大打出手,但调皮的蔡志忠一溜烟地跑开了。
事后,父亲冷静下来了,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次“涂鸦”事件。过了不久,父亲居然主动买了一块小黑板送给蔡志忠。这块小黑板和现今常见的木质黑板不同。是由一片磨平的灰色石板,四周再镶上木头边做成的。画笔也是一截石头,写在石板上的颜色是白色,可以用布抹掉。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0)
从这一时刻起,一个多彩世界的帷幕拉开了。透过那支不起眼的笔,脑中构思的图案线条,便成了“画”。从此小黑板成了蔡志忠抒发情感的“田野”,成为促使他走上漫画之路的原动力。
父亲送小黑板之举,真可谓意义深远。父亲以宽容而客观的态度对待儿子不太“规矩”的行为。这样做,正是给了“嫩芽”出土见“阳光”的机会,而没有将它扼杀于“萌芽”状态。
有保护的放养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父母放手不管。
孩子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年龄太小等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父母如果撒手不管,效果也不会很好。这时就需要进行“有保护地放养”,既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又进行必要的保护,而不是放任自流。
“有保护地放养”就是父母不断地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心态,在关键时刻及时伸出援手,向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同时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
有些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采取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即使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也不闻不问。这些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理解能力较差,一些错误行为可以谅解,“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就好了。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孩子小,缺乏正确的是非标准,有时难免多犯些错误。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改正这些错误。
给孩子自由,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得培养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及一个为自己生存负责的观念。要让孩子知道:他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达到他的目标。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例如,在教孩子系鞋带、铺床叠被的时候,父母要传导给孩子这样一个观念:这是你的事,你要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事。你必须做好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你做不好,你就得自己负责任。
给孩子的自由也应该在遵守社会规则的范围内,不能放任孩子随心所欲做任何事。事实上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每个人都有必要遵守一些基本规则。如果孩子从小能将某些规则内化成习惯,他就不会觉得那些规则是难忍的束缚,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而那些没有任何规则意识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一个秩序化的社会将感受到更多的压抑,甚至无法融入社会。
此外,社会通用的基本规则也能够帮助孩子适当地克制他们的任性,有计划地、有条理地去完成他们要做的事,而不用父母事事督促,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