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氛�募ち髦腥ァK�舛巫�涔�毯秃罄炊氛�那榭觯��男矶嗯笥呀�丛诘磕钏�奈恼轮行吹煤芏啵�饫锊辉僦馗戳恕?拐绞だ�昂螅�艺�谖鞅被哪�写邮驴脊殴ぷ骱驮诶�酚镅匝芯克�脊抛樽魇夷谘芯俊N抑惶�邓�诶ッ骱驮诒逼剑��渌��浇淌诤脱��谝黄穑�箍�苑炊�傻亩氛�5笔狈炊�珊拗�牍牵�扑��俺嗷�肿印保�兴�拔怅吓捣颉薄K�氡唤凶觥拔乓欢喾颉钡奈沤淌谄朊�N乓欢嗤�颈环炊�砂瞪焙螅�颐嵌继嫠�P摹5��⒚挥星���炊�分靖��貉铩W詈笏�杀逼脚艿降持醒胨�诘匚靼仄氯チ恕�
北平解放后,吴晗同志以军代表的身份回到清华园,参加接管工作和后来学校的管理工作,但不久就担负起北京市副市长的职务。1950年7月我接受中国科学院的聘约,北上北京到考古研究所工作,乘间到清华园访友。那时吴晗同志已当上副市长,但仍住在清华园西院的旧式平房中。十年未见,他已老得多了,头上添了几根白发,并且开始脱发。但是他还是有那么一股劲儿,甚至于可以说比从前更加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了。那时他很忙,家中接见来客时,几次城内打来电话。我们只匆匆地说上几句话,我就起身告辞了。临走时,他说:不久要搬到城里来住,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见面。不过我后来始终没有去过他的副市长“官邸”,只在公共场合或会议上曾几度相见。他除了副市长的工作以外,还担任民盟领导工作。1957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全心全意地为党做了许多工作,是很有贡献的。
夏鼐 我所知道的史学家吴晗同志(5)
自从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以后,他没有大块时间可以坐下来专心从事史学研究了。但是他仍抓时间、挤时间来读书和写作。他这时期内很少写长篇的学术论文,但是却写下许多杂文、评论和札记,还修改或重写他从前的著作。在领导史学研究工作方面,他是中国史学会的理事,又是北京市史学会的会长。他还亲自领导主编过好几种小丛书(“中国历史小丛书”等),还主持过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后改名《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工作。他真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又有专业知识的领导干部。我还记得1951年2月初,在一次新史学研究会上,大家讨论了在中国科学院中应该筹建历史(古代史)研究所的问题。会后郭沫若院长曾和郑振铎所长商量,打算将考古所历史组划出来,成立一个历史(古代史)研究所,并且打算请吴晗同志来具体领导这个所的业务工作。后来考虑到北京市未必肯放他,这事就搁下来了。事虽未成,但可见他当时在史学界的声望,大家对他的组织能力是有很高评价的。
吴晗同志在保管首都文物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很重视出土的考古资料,认为“是最可靠的历史资料”(《学习集》第282页)。1955年他同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等同志,写报告请示国务院,要求发掘十三陵中的长陵。后来决定先试掘定陵。郑振铎同志反对这件事,以为当时考古工作很忙,这些不急之务可以暂缓。我还替郑作说客,知道吴晗是此举的发起人,亲自劝说他不要急于搞这项发掘工作。我说:“老吴,你还记得我毕业后改行搞考古的时候,曾经问过你:如果由你来选择,你打算挖掘什么古迹。你不假思索地说:‘挖明十三陵’。但是现下你应该从全国整个考古工作的轻重缓急来考虑问题,不能以明史专家的角度来安排发掘工作。”他笑了,说记得有这样一回事,但是还是坚持要发掘,先发掘定陵。后来郑振铎同志以主管全国文物工作负责人的名义打报告请示周总理。周总理接受郑的意见,由国务院下指示,短期内不准再发掘古代帝王陵墓。吴晗同志也同意在定陵发掘后暂时不再发掘长陵,认为周总理的指示和郑的意见是正确的。1965年9月,我还陪同他到元大都后英房发掘工地去参观。这是一座保存比较良好的元代民房遗址。我建议加以保存,可以作为一个现场博物馆。他同意了,还吩咐在场的市文化局的同志作计划及预算。后来不到两个月,反动文痞姚文元写的黑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了,吴晗同志横遭*。这保存古迹的事不再提起了。他想保存的古迹也遭破坏。
他的治学精神的另一特点是谦虚不自满,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1959年9月,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海瑞》。其中有一段引《海瑞行状》中的“特其质多由于天植,学未进于时中”一句话。他译为“他的本性是天赋的,大概读的书和当时的人不大一样”。我读了后,写封信给他,大意说:尊译“时中”一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