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人性不是消极地由社会所赋予,它的生理基础带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其根本的还在于后天培养。人的可贵之处,也在于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
大凡对美的事物的鉴赏,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不过,在小说鉴赏中,由于小说还具有逼真之美和丰厚之美,这为小说的铸灵之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鉴赏一篇优秀的小说,就像我们感受生活之美那样身心并入、潜移默化,乃至于整个人格都注入进去,从而受到灵魂的陶冶。
美与人的性灵应该像春风与杨柳那样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而感受小说之美,正是培养我们细致入微的性格和纯正高尚趣味的最好途径之一。作家杨沫曾深情地说:“读起苏联的革命小说,渐渐,我的心情变了,我从忧郁、苦恼变得欢快、活泼;我从满目的凄凉、污浊中,看到了高尚和光明;我从诅咒憎恨罪恶的人生,变得热爱并歌颂美好崇高的事业,我终于找到出路了!”(《青春是美好的》)这就生动地记叙了杨沫在小说鉴赏过程中情感受到净化的情形。
4。认识之美
凡文学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而作家要反映它,必然就得带上自己的情感色彩与审美认识,因而我们鉴赏文学,实际上也就是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的一种再认识与再评价。小说是生活的艺术的反映,同时小说的逼真之美又要求我们在鉴赏小说的过程中希望认识到更多的东西,使得小说的认识之美显示出更为细腻、更为真实的特色。晚清时的曼殊在他的《小说丛话》中就说:“欲觇一国之风俗,及国民之程度,与夫社会风潮之所趋,莫雄于小说。盖小说者,乃民族最精确、最公平之调查录也。”这是不错的。
不过,小说鉴赏的认识之美,其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艺术形象与艺术情感进行。我们常说:“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但不少人把文学这部教科书做了片面的直解,以为鉴赏小说所获取的认识之美与阅读一般教科书是等同的,忽视了小说鉴赏是属于审美的范畴,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点。认识与审美,二者在小说中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而一般科学论文却不具有审美的功能。
二、小说鉴赏的审美要求
1。从“看故事”到“看人物”
从传统的理论来解释,小说当然都要讲故事。我国小说自诞生以来就看重故事。魏晋小说以怪异闻名,唐宋传奇以传奇吸引人,宋元话本也以故事见长,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也少不了故事这个东西。但是,小说是不是就只是讲故事呢?或者说鉴赏小说是不是就是看看故事了事?我们的鉴赏兴趣应该摆在哪里?
据说,1982年7月,美籍华裔作家董鼎山先生在上海谈美国文学情况,讲到惊险小说、侦探小说在当时的美国很受普通读者欢迎。然而,董先生说这类小说大部分却不能看成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主要原因是这些小说“只注意情节,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可见,故事与人物在小说中并不互相排斥,写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
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写好人,反过来,写人又总离不开故事,离开故事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故事在小说中却并不一定都要具有明显的存在形式,甚至我们发现有些作品所写的故事也并不是有头有尾的,而只是人物生活的某些片断或某一个特定的侧面,或者只是作者对某些人和事的印象,断续而不衔接,相关而不相连,但作者以这种特异的形式所刻画的,仍然还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大都属于这类情况。如果我们只是抱着一个欣赏故事的心理去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那就得不到什么东西。特别是鉴赏现代的所谓意识流小说、哲理小说、文化小说等,更是如此。
既然小说创作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那么小说鉴赏的主要兴趣也就要摆在小说的人物身上,要看这个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用什么笔墨塑造的,有着怎样的个性,蕴含着一些什么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是经常听人说“会看小说的看人物,不会看小说的看故事”这样的话吗?这对于小说鉴赏而言的确是顶顶重要的。
2。努力捕捉丰厚的生活底蕴
作为以叙事见长的小说艺术,侧重于对生活的冷静客观的再现,但是,一篇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不是作者随意用词句和事件组合而成的玩意儿,也不是作者运用小说形式美的种种技巧来取悦他人的劳作。应该说,它是一种尝试,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者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力图寻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