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3 页)
,慧素也。”
初夏的阳光特别明媚。一个明丽清新的早晨,伯驹夫妇早早起来,再一次把选出的八件珍品,一件一件地展开。他们不停地用手抚摸着,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欣赏这些字画的机会了。对于张伯驹夫妇来说,这些字画犹如即将离开父母去出嫁的女儿,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阵爱抚之后,又悉心地包好。
夫妇俩携带珍品驱车去文化部。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等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我一生所藏真迹,今日尽数捐献国家。”这位海内外闻名的大收藏家,就这么一句极其普通的话。在场之人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紧紧握着才艺超群、道德高尚的两位艺术家的手,迟迟不肯放开。两颗赤诚的心,两颗爱国的心,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他们凝视着八件稀世珍品,思潮翻涌。
人们不会忘记,这珍品是当年这位阔公子不惜倾家荡产,才免于流失海外的,它凝结着赤子的多少热情和心血!
。 想看书来
诚献瑰宝 世代流芳(3)
人们不会忘记,这珍品经历了战火硝烟和颠沛流离的考验,得以保存至今,记载了收藏家多少艰辛和劳累!
人们也不会忘记,这珍品陪伴着两位痴情的艺术家度过多么美好的时光,给了他们多少欢乐、启迪和智慧!
如今,他们只有寥寥数语,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厚爱。
后来,国家奖励张伯驹夫妇20万元人民币,但他们分文不取。他们所捐献的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签发褒奖状: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
部长 沈雁冰
1956年7月
褒奖状中的“等”字所包含的另外三件是:宋吴琚杂书诗帖、元赵孟■章草千字文,元俞和楷书。
张伯驹、潘素先生无偿捐献国宝的消息见诸报端,人们无不赞赏两位爱国者的壮举。他们的行动也带动着他人捐献。这一消息不仅轰动了大陆,就连台湾各方人士都很关注,尤其为当时侨居法国巴黎的大画师张大千所瞩目。大千曾与朋友谈及,吾老友张伯驹兄日前捐赠故宫博物院的珍品价值连城,然他分文不取。
张大千所以如此系情,也是因为此事唤起了他的一件往事:
1951年盛夏,张大千移居南美。动身之前,他突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三件墨宝: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五代从义《武夷山放棹图》以价值两万美金转让他喜爱收藏的一位好友。当时人们疑惑不解,“大千为什么仅以两万美金,卖了珍藏的稀世之宝?”
后来,张大千举家去南美不久,郑振铎专程从北京飞往香港,以原价从大千那位好友手中购得这三幅画,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当时,更加引起了一些人的猜疑:“莫非是与大陆的默契?”大千避而不谈。
当得知伯驹捐献后,大千心中似乎获得了某种慰藉:我虽居异国他乡,与君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珍藏的稀世国宝,终于聚首啦!
张大千此举的谜底是在他逝世一个月以后才揭晓的。我国的《瞭望》周刊载文:20世纪50年代,大千先生将他珍藏的三幅墨宝曲线卖给国内,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在向国家捐献《平复帖》等八件珍品的同时,还将另一件稀世珍品唐李白的《上阳台帖》赠送给毛主席。
伯驹非常喜爱此帖。李白狂放不羁,开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其书法被诗名所掩。《宣和画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他的这幅墨迹诗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帖面苍劲雄伟之中,见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真是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
伯驹割爱,通过统战部徐冰同志将此帖转呈毛主席,并在附信中写到:“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
毛主席收到此帖,观赏数日,也十分爱惜,后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毛主席亲嘱中办给这位收藏家代写感谢信一封,并附寄一万元人民币。
张伯驹另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