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也有的媒体如此评价:“在选择第一种模式创业和选择放弃股权,他显然还有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当年在国营背景下创业,是因为国营企业控制的资源是私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个人价值必须附之于其上,才能有大的空间可发挥;而第二次放弃,王石的想法除了自我人生的定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何可以把万科做得更大。”
后来,王石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有钱和赚钱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如此看来,恐惧自己成为暴发户,节约、克制就成为王石金钱观里较私密的一部分了。而王石的好友、京城房地产大亨冯仑也说:王石是被逼出来的圣人。
对金钱的必要放弃,或许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对一个想做大事的人尤其必要吧。
笔者在此则想借用另一段业内人士的文字:
经济学家周其仁说:“我们拥有这个世界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和最便宜的企业家。”在王石身上,这种对比显得尤其强烈。这20年时间里,他花了大部分时间,去争取和创造一个好的制度,以改善生存环境;他几乎是只身创立万科,而他仅仅是一个富裕的中产阶层。可以让人感到安慰的是,2004年5月,《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04)》公布的数字显示,在“上市公司董事长持股市值”排名中,王石榜上有名,持有万科A股万元,远高于该类排名的平均数万元。
人们有理由欣喜“职业经理人”的如此规则,我们也有必要祝福王石!
体制内股份再造(1)
一切发展中的问题都可归于“体制”二字。任何单一的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都较不过将两种体制有机结合的企业,万科也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不过,股改后经历过第一轮扩张后的万科,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拥有55家附属及联营公司,业务遍布数十个行业和全国各地,且正挟资金优势,攻城略地,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从公众和市场中抛来的种种疑问和担心,却使得已是公众企业的万科及王石本人,感到了某种巨大的无形压力。
用王石的话说:他和万科又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生死路口。另一场体制内的再造似乎不可避免。
1。 君安“资本狂人”
1994年的万科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岁,本来值得庆祝的事情却无法令王石及其团队高兴起来。
外部方面,深圳在遭遇了“股灾”和高速发展的周期性停顿之后,表面上虽然一切仍旧看似寻常,但每一个涉足经济运营的人都能感受到,一场调整和重新洗牌的巨大潜流已经在暗中涌动;而在内部,除了上文所说的问题之外,一场更深层次的考验正在向王石袭来。十年跋涉后的万科和王石,将不得不再次面对一场生死之争。
这场所谓生死之争的另一主角是张国庆,有必要在此先了解其背景。本书综合王石自己的传记和《证券日报》所登载的相关资料,整理出如下内容。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曾有一家名震一时的证券商——君安,张国庆就是它的主要创始人,被称为“君安教父”。
张国庆原系深圳人行金管处处长、深圳证券领导小组组长,是一位锋芒毕露的少壮派,强硬作风在业界无人不知。深圳1992年“8?10”股灾后,深圳原市长被调离特区,迫于压力,具体操办证券业务的张国庆离开人民银行,下海创建君安证券,很快便声名鹊起。
据说,张国庆个人最辉煌的时期,也正是君安驰骋中国资本市场之时。当时《证券法》尚末出台,券商可以恣意纵横,将游戏规则玩弄于股掌之间,比如操纵股价。而在深圳股市,张国庆俨然一方独大。
1993年至1998年间,君安共为100多家企业承担A股、B股首发上市及配股业务,筹资总额近300亿人民币。万科就是其中之一。到1997年底,君安的总资产达175亿元,利润亿元,名列全国第一。
王石在自己的文字中还透露过一个细节:君安曾经帮助万科的一个股东出售过一部分的法人股,法人股的销售在当时是明文禁止的,必须经最高证券管理机构批准才可能“例外执行”,张国庆竟能搞定,可见法眼通天。
而一些内部资料显示,君安的经营理念自始至终以“做人”为宗旨,注重培养具备个性的投资管理人才。1996年开始,君安中层以上轮流脱产培训英语,而后陆续被派至华尔街金融机构进修。君安操盘理念也因此出类拔萃,被称为“麾下二千三百员将帅,个个能征善战”,以至于君安一度被称为中国证券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