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65)(第2/3 页)
的黑衣人慌忙跪地,恭敬道,“臣等皆是原忠于皇帝的旧部,今因朝中的权臣屡屡打压,才不得不聚众图谋。”
朱元璋见状,心中暗想,正是这些人因误解而聚集在此,但若任其发展,将是一场血流成河的纷争。他意图利用此时的机会,揭开朝中腐败的面纱,改善其状况。
“尔等可知此举乃是何意?”朱元璋皱眉询问,目光中带着几分威严。
“陛下,臣等深知图谋之事不应,然朝中权臣的贪腐日渐严重,臣等忍无可忍,才聚众谋事。”黑衣首领语气中透出无奈与期望。
朱元璋心中对这个黑衣首领的勇气颇有欣赏,微微颔首,“既然尔等有心改正,然不可再图谋不轨。朕愿意给尔等机会改过自新,保全性命。可欲否?”
“多谢陛下宽恕!”黑衣人面露感激,叩头致谢,声泪俱下。
朱元璋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欣慰,慢慢说道:“希望日日努力,切莫再犯。然尔等可知朝中其他势力的实情?”
“臣等虽有所闻,但斗胆难以见察。”黑衣人立即摇头,目露惊惶之色。
朱元璋心中暗想,既然没有彻底了解,那今夜便可借此机会,收集情报,找出真正的权臣与其同党。
“既然如此,身为皇帝的责任在于秉公治国,尔等可曾得知朝中权臣为何残暴?”朱元璋继续追问。
“陛下,权臣刘基心生妒忌,私下勾结朝中帮派,意图陷害我等,进而更改朝廷权力结构,臣等素知其人心生阴险。”黑衣首领低头回答。
朱元璋的心头一震,刘基,名震天下的文人,却对权力如此渴望,心中更添警惕。
正当此时,周围的安静被打破,甲胄声响起,数名卫兵突然出现,将朱元璋与杨士奇包围。卫兵们神态警惕,手中的武器闪过冷光,状若欲捕捉犯人。
“此乃何意?”朱元璋朗声问道,心中燃起怒火。
“臣等奉命捉拿可疑之人,见陛下与此众人共聚此地,特此前来逮捕。”
“尔等此举大逆不道,背弃皇旨!”朱元璋面色骤变,心中大怒。
经过一番僵持,朱元璋终于用皇帝的威严压制了这些士兵,破阵抽身,令杨士奇先行带人前往朝中报信,匡扶股权。自己则与黑衣人继续交谈,听取具体之事。
面对黑衣人的求告与精神的坚定,朱元璋暗生一计,心想着若将事情揭开,必能借此机会打击权臣的气焰,稳固政权。
风波才过,朝廷内的动荡却依旧蔓延。朱元璋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对刘基展开进一步调查,将事情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通过黑衣人的帮助,他逐渐发现了刘基与权臣之间的阴暗交易,并逐一收集证据。
经过数月的缜密调查,朱元璋终于掌握了足以将刘基绳之以法的确凿证据。然而,面对权力的拉锯与即将产生的后果,朱元璋心中犹豫不决。他面临一个道德与政治的抉择:是采取果断行动,铲除权臣,还是选择隐忍,保留表面的和谐,暂时稳固政权?
“若果断出手,必然引发严厉的反扑;倘若不出手,绝难保其余。”朱元璋在宫中独自思量,夜色如墨,唯有极少数微弱灯火透出些许光亮。
经过一夜的煎熬,朱元璋终于做出了决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召集大臣,召开紧急朝会。在众人的聚焦下,他开口道:“今有奸臣刘基贪腐朝政,饕餮权臣,把持国政,朕必定要做个了断!”
众大臣面面相觑,惊恐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刘基手握重权,背后又有众多的支持者。他们肩负着深重的职责,无法预料后果,却也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臣愿追查之事,望陛下明察。”杨士奇虽然心中忐忑,却也知道这是机会。
“尔等可曾见此人究何罪?”朱元璋冷冷问道。
“臣等以为应立即对其审问,查明真相。”一名年长的大臣道。
“尔等何以如此反对,难道怕遭厄运?”朱元璋的语气犹如刀锋,切在众人的心上。
众人心中不安,却无人敢发声,朱元璋的目光逐渐凝聚,扫过全场,最终落在杨士奇身上:“士奇,尔是否愿意为朕尽一份力,查证刘基之事?”
杨士奇心中的恐惧与责任交织在一起,缓缓点头:“臣愿为陛下效力,寻求真相。”
权臣刘基当时盛气凌人,未曾料到其间的波澜将迅速到来。经过几番盘问与调查,终于查清了刘基与某些外族交易、贪腐之事。证据确凿,刘基也因此沦为众矢之的,失去了原本背后人脉的庇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