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1/4 页)
中路军在张仲麟的指挥下,坐着战车和卡车前进,他将装甲部队和国防军的步兵混编,形成了几个装甲集群进行多头穿插。不甘失败的倭军集结了一支主力部队,他们打算学习西大陆现在惯用的战法,在九州岛大平原中部的丘陵地带设立阵地,阻止中华军的快速推进。
面对倭军的防线,张仲麟没有给他们正面阻击的机会,大军趁着倭军战线还未完全构筑完成,突然加快行军速度,一举突破了倭军的阵地薄弱环节,以战车为先导的部队在九州大平原上疾驰,倭军还没有反应过来是什么情况,步兵就已经配合着战车分割合围了准备组成防线的倭军六个师团。
倭军在野外被完全包围,没有了对城市的顾及,张仲麟直接命令呼叫轰炸机和炮火覆盖轰炸。倭军指挥官这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那些被包围的倭兵算是倒了大霉,白天飞机炸,晚上火炮轰,那些倭兵只能躲在简陋的临时工事中瑟瑟发抖,祈求炸弹不要落在自己的头上。
轮番轰炸整整持续了两天两夜才停下来,在没有坚固工事的野外,倭军根本无法有效抵挡如此密集的轰炸,仅仅两天时间,倭军就要超过三万人阵亡,剩下的也多数带伤。
轰炸过后,战车这种野战利器直接成群出动,隆隆的战车在丘陵间疾驰,极力压缩着倭兵的生存空间。
见到这些钢铁怪物冲来,倭兵们只能选择后退,但是包围圈只有那么大,所有的倭兵都向中心退却,造成包围圈中心处的倭兵越来越密集,而中华军的炮火却依然不停歇,到了最后倭兵的密集程度已经令人发指,一枚炮弹下去都可以炸死炸死数百人了。
倭军高层绝对不会甘心挨炸毫无反应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存活,他们选择了突围,但是血肉之躯又如何与钢铁洪流对抗,亡命冲锋的倭军士兵很快就消失在战车的履带之下了。
倭军损失大半,却没有任何突围的希望,最后他们的指挥官只能选择投降。在歼灭了这一部分敌军后,九州大平原上的倭军正规军人员缺乏,倭军不得不全面后撤,将部队向沿海地区收缩,而中华军紧追不舍,死死的咬住对方不放。
倭军以极大的人员损失为代价,终于将四万大军撤入了枕崎城,紧随而至的中华军也很快包围了这里。对于枕崎城这座海滨城市,最为有名的就是它拥有倭国最大的造船厂,可惜现在倭国根本没有舰队再保护它了。
三艘中华级战列舰很快摧毁了倭人孱弱的海岸炮台,舰队无遮无拦的冲进了港湾,舰炮的齐射声隆隆作响,将城内的倭国军营全面覆盖。
舰炮可不同于口径偏小的陆军火炮,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口径硕大的舰炮一枚炮弹下去就可以造成三十多米的大坑,方圆八十米之内的生命即使没有被击中,也会被冲击波活活震死。
第三百三十七章 水源之战
四万躲在城中苟延残喘的倭兵,遭到了战列舰的定点轰炸,战列舰的火炮精度比较高,尤其是在战列舰停泊的时候。
中华帝国空军之前从刚刚修好的野战机场上,起飞了两架金雕1型战斗机,临时当做侦察机,为战列舰的主炮校射,有这么犀利的眼睛在空中侦查,停泊在港口附近的战列舰射击精度就更高了。
城内的倭军很快发现,只要人数聚集的比较多,很快就会招来大口径舰炮的射击。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很快分散开,再也不敢集结超过十个人了。
侦察机发现倭军过于分散,已经没有了轰炸价值,因此战列舰停止了炮击,在城外已经等得不耐烦的中华军战士们很快冲入了城中。
倭军的战场通讯手段还很原始,只限于使用传令兵,现在所有士兵都分散成不足十人的小队伍,一时之间根本无法集结起来,进行有效的抵抗。
在中华军的快速进攻下,人数少得可怜的倭兵们只能被各个击破,近卫军和国防军的混编部队很快消灭了城内的倭军主力。这次作战张仲麟为了完好的接收有川城,甚至没有敢出动轰炸机群,因此有川城这个九州岛上最大的城市完好的落入了中华帝国的手中。
比起中路军和左路军,右路军前期的紧张相当缓慢,在山地作战武器的先进性大打折扣,对地形熟悉的倭军则采取了游击战的战术,随时偷袭国防军的战士。只要打上几枪他们就钻入茂密的山林,地形不熟的国防军根本无法进行追击,国防军每天行军都被多次袭击,伤亡人数虽然不多却迟滞了部队的行进速度。
临时负责指挥这支部队的高得语恨得牙根痒,最后他不得不将国防军所有的侦察部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