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第2/4 页)
台、报纸和杂志,有从中专、大专到大学的种种教育资源。这些岗位对中船内部来说属于边缘地带,过往常常是用来安置“养老”和“提前养老”的中高层。
但胡文海坚持不能把这些人再安排到这些岗位,甚至颇感兴趣的询问中船的宣传机构,是否有面向社会发型的资源和权限。在得知并非完全不可能之后。他的兴趣明显大了起来。
不过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浪花,真正的大事在于中船总公司竟然真的以让人瞠目结舌的勇气,第一个要在国内成系统的要推进“劳务派遣”制度了。
这一朝,真是在国内的改革大潮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当然,这也让胡文海有些目瞪口呆。他虽然开始在绣城推进劳务派遣制度就是为了给国内国企改革指条道路,但从来也没想过竟然会这么快就看到和历史不同的进程。
中船总公司敢于在八十年代的政治气候下推进劳务派遣。实在是让他震惊于柴老的胆略和慧眼。
哪怕他本人的政治生命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了,可这样的决心也不是那么好下的,毕竟到了他这个阶段和层次,对自身羽毛反而会更加爱惜。
可另一方面,历史也真的在这里因为胡文海的原因出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不同于f…14入华,不同于蓝色小药丸的问世,不同于新科取得的这些成果。这可是国企改革,主动推进政治变革,这是胡文海从来想也没想过的事情。
这是胡文海第一次主动推进了中国的政治进程。虽然他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第一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第一次,但这仍然让他感到兴奋。因为虽然只是一个劳务派遣改革,但这意味着他并不需要消极的等待,中国的上层也并非是不可影响的。
在他想来,他之前做的这些努力,目的就是要自己先在绣城做出成绩,等上面决定推进什么政策的时候能有一个参照。能有一个启发,有一个现成的成功经验来就算是好的了。主动权在上面。而不在他的手上。
比如说劳动派遣,这怎么也要等到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卖的差不多了,国家缓过一口气,打算好好经营自己手头这点自留地的时候才会显出重要性。到时候绣城经验就是一付现成的药方,活下来的国企照方抓药就是。
可是没想到,中船总公司竟然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敢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压上了这一铺。
推动中国政治的改变,这是胡文海从来没想过的“丰功伟绩”。
不仅胡文海没想到,中船总公司下属各大造船厂没想到,全社会几乎都所有人都没想到,原来工人的“铁饭碗”还能这么玩的。
一时间。几乎是全社会的工人人人自危。
报纸上对劳务派遣的讨论汗牛充栋,不,或者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媒体,都是在对这条政策口诛笔伐。
今天是造船厂的工人,谁知道明天是不是所有国企的工人都要面临这种可能。原本是工厂“主人翁”的工人,原本是“铁饭碗”的工人,在劳务派遣大旗下,岂不是要朝不保夕起来?
在这一片沸反盈天的讨论声中,中船其他的一系列改革却最终得以悄然推进了下去。厂长负责制的落实,工资结构变动,领导任命流程的改变,当然还有——悄无声息中,正在稳步推进的“黑字环流”。
“日本人到八十年代,一直是有推进黑字环流计划的。他们也应该明白,这样长期的对中国贸易顺差最终并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贸易方式。除了赚一笔快钱,对两国贸易的持续性并没有什么好处。为了抓住这个机遇期,早在去年日本政府里就有提出黑字环流这一方案的声音……”
胡文海强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安静的听着眼前这位经委副主任的侃侃而谈。作为一名东北人,一名工作在**十年代的东北人,恐怕很少有人会不认识他眼前的这位。
至于说历史的是非公论,不应该由当代人评说,只能是留给至少一两百年以后的后人去冷静的看待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倒也没错,可小时候再怎么涂脂抹粉,终究是要长大的。长大后再回头去看过去成长的经历,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汲取足够的营养成熟起来。
还是说回当下。所谓“黑字环流”,这是历史上日本人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项计划。其目的,就是让日本的贸易“黑字”——贸易逆差是赤字,贸易顺差就是黑字了,让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通过“环流”重新回到贸易逆差国去。
不用说,**十年代日本对中国是严重顺差。换过来说中国对日就是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