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慧集于一身。”越飞的军事顾问、苏联总参谋部学院院长格克尔将军自洛阳吴佩孚总部返回北京后,越飞立即给苏联国内拍发绝密电报送呈斯大林禀报情况:“(格克尔)从吴佩孚那里回来了,说从未见过这样完美的军事秩序:秩序和纪律极其严整,操练和训练比赞许的还要好。……”
这便是20年代初期声名赫赫的吴大帅在世人眼中的分量。不过,越飞的赞美并没有促成吴佩孚与之合作。《文武北洋》的作者设问得好:如果吴佩孚当年接受了越飞的建议而与苏联合作,越飞还会南下去广州寻求与孙中山的合作吗?那么,现代中国的历史很可能将是另外一种发展轨迹。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封面中国 第二章(3)
这里暂将苏联与中国关系的复杂处、玄妙处,留待以后集中叙述,且把目光先集中在吴佩孚身上。1924年的吴佩孚正好50岁。4月,数千宾客云集于他在河南洛阳的大本营为他祝寿,其声名显赫达到高潮。康有为也亲往祝寿,并以寿联相赠:“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虽有溢美之处,但也颇为形象地概括了吴佩孚这一年在中国重要的、他人难以取代的位置。
对第一次出现的中国封面人物,《时代》没有太多介绍,但仅仅下面这段文字,也足以概括出吴佩孚的特点:
他是中国最能干的军事家。他统治着除满洲之外的整个中国北方和中原。他任直鲁豫巡阅使,北京位于他的管辖省份之内。尽管他赞成民主制,但他的目的是用武力统一中国。这一政策,使他与满洲的督军以及南方的孙逸仙发生矛盾。北京局势有一个特殊情况,现任总统曹锟曾是吴帅的敌人,在曹锟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时,吴帅没有反对,据说他被“买通”了。他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天才,还精通文化、科学和文学。他学习很刻苦,近来他开始学习英语,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只给教师一个小时的授课时间:早上4∶30到5∶30。他还以“说话柔和、手段强硬”而著称。
介绍中说“现任总统曹锟曾是吴帅的敌人”,有误。吴佩孚作为曹锟的副手,虽然有时也被说成直系中与曹锟相对的一派,但却非“敌人”,更多的时候他被视为曹锟的亲信,也颇为尊重曹锟。民国时期的著名职业外交家顾维钧,在北洋时期的不同政权中担任过外交总长,他曾这样说过:“吴大帅是个性情刚愎、相当专断独行的人,但每逢紧急时刻,他就毫不犹豫地执行曹锟将军的命令并尊重他的权威。”
不过,《时代》的介绍颇为有趣。吴大帅被冠以“军事天才”,他不仅“精通文化、科学和文学”,还具有开放意识,人到50岁居然还在清晨学习英语,令人刮目相看。以这种方式介绍一位中国的军阀,显然很符合美国读者的口味。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素有“儒将”之称。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 Strong)1925年在汉口曾采访过吴佩孚。在谈话中,吴佩孚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外国对中国的影响既好又坏。他还告诉斯特朗,他盼望日后能退隐寺庙去过反躬自省的生活,并在扇子上题写一首诗相赠。(见《千千万万中国人》,第5页)吴佩孚诗中写的什么,斯特朗没有告诉我们。不管是故意作秀,还是自幼形成的读书人习惯,吴大帅在外人面前乐于引经据典,不时挥毫赋诗,显露几分儒雅,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而这一点,使他迥然有别于张作霖、张宗昌一类粗野的军阀,更能获得世人、特别是外国人的好感。
南方孙中山,东北张作霖,都是此时中国叱咤风云的强者;在北京,还有民国总统曹锟——吴佩孚的老上司;但《时代》没有选择他们。
本期《时代》也谈到了张作霖,称他是“一位虔诚的帝国拥护者,即拥护君主制的人”。还介绍说:“满洲大约有德克萨斯和科罗拉多两个州这么大,在中国北方如此大的地盘使张大帅这位头号军阀无人能取代。”《时代》对这位张大帅也有很高评价,说他“思维敏捷,权力巨大”,但同时又认为他“却非吴大帅的对手,曾惨败于吴”。奇怪的是,刊物没有刊登张作霖的照片,却选登了一幅年轻的张学良的照片,照片说明为:
MARSHAL CHANG(张元帅)
“His title is no empty epithet”(他的头衔不再是闲职)
“张元帅”就是张少帅。看得出来,《时代》此时已经开始注意到张学良的崛起:1924年3月,出任东三省空军司令兼飞鹏队队长;4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