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大帅统治中部,孙逸仙博士统治南方,张大帅统治北方,相互之间的战争完全摒弃了多年的政治努力,而使国家陷入了年复一年的战乱。
其实,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此时更让他们密切关注的,不是直奉大战一触即发的山海关,而是上海。这里是远东最大的通商口岸,这里有外国租界和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江浙战争一旦打响,列强诸国的商业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外国公民的生命是否会受到威胁?这些问题才真正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时代》报道说,英国驻华公使、北京的外交使团团长麦克利(Macleay)向中国外交部送交照会,提醒中国政府要负责外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伤害。照会称:“我们大英帝国、日本、法国、美国的全权代表,获知江浙两省统治者之间正面临爆发战争的危险。我们有责任重申和强调中国政府在目前危机中至为重要的严肃职责,避免上海一带所有外国人的生命与财产受到任何伤害。”
。 想看书来
封面中国 第二章(2)
《时代》还报道说,随着上海一带战事的一触即发,已有列强的10艘军舰派驻港口,在该城中心地带及周边地区巡逻。英国海军的安德森将军被任命为外国联合舰队司令。舰艇包括美国4艘、英国3艘、日本3艘。
对于战事发展的前景,《时代》以“和平”为小标题做了介绍,从内容看,他们深谙中国军阀混战时期的国情:
常常听说金钱会使中国的一场内战停息。以此观点来看,也许上海的商人们会促成战斗一触即发的军队之间达成协议。不过,成功的机会据说不大。
还在努力使交战双方各从前线后撤,在上海周围形成了一个中立区,但不知这些努力能否成功。
正是在此背景下,世界关注着中国,也关注着吴佩孚。吴大帅就这样成了《时代》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
二/八方风雨中风光一时
一个巧合,吴佩孚和《时代》周刊的创办者卢斯,两个人居然都出生在中国山东的登州(今蓬莱)。吴佩孚,1874年;卢斯,1898年;时间相距24年。
吴佩孚1896年在登州考中秀才,1897年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投笔从戎,开始闯荡天下。卢斯的父母则在吴佩孚离开登州的这一年来到登州,几个月后卢斯在1898年4月出生。吴佩孚虽不可能与卢斯父母见过面,但他对登州城里的传教士们应该是熟悉的。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吴佩孚曾在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学校——文会馆就读过,但只是肄业。在他离开登州后,卢斯的父母前来掌管的恰恰就是文会馆。
尚不得知,卢斯1912年与父母一起离开中国时,是否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名字,此时的吴还只是曹锟部下的炮兵团团长,没有太大的名声。不过,12年过去,到了1924年,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尽管有可能此时卢斯已经知道吴佩孚是登州人,但《时代》选定他为封面人物,显然不会为此。
自袁世凯1916年去世之后开始的北洋军阀时代,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跑马灯似的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黎元洪、孙中山、张勋、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张作霖、吴佩孚……但到了20年代初,真正引人关注且前途被普遍看好的莫过于吴佩孚。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鲍威尔(John Powell),曾多次采访过吴佩孚,在他的印象中,吴佩孚颇有才干,他甚至认为,与其他军阀相比,吴佩孚更有可能统一中国。他写道:
从1922年到1928年蒋委员长建立南京政府之前,是中国的军阀混战时期。在这一混乱阶段,吴佩孚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在许多方面,他都是一个能干而有个性的人物。吴总是让访问他的外国人大吃一惊,因为他的面貌,很不同于一般的华北人氏,有一嘴短短的红胡子,长脸高额,鼻相很好。比起别的军阀来,他受的教育要好得多,是得过功名的前清秀才。(《鲍威尔对华回忆录》,第88页)
看重吴佩孚的能力与实力的不只是鲍威尔一个人,在1922年更为重视他的则是来自苏联的特使——越飞。
1922年8月,越飞来到中国,在前往广州与孙中山见面之前,曾率先与吴佩孚接触,试图与之合作。显然,苏联需要支持一个与他们合作的中国势力,进而控制中国,以与日本对抗。1922年8月19日,越飞致函吴佩孚,满纸溢美:“……我们都怀着特别关注和同情的心情注视着您,您善于将哲学家的深思熟虑和政治家的老练果敢以及天才的军事战略的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