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流通货币与货币超发(第1/2 页)
“好了,这个问题解决后,国家也许能保持基本的平稳,但是想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关注于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流通货币,也就是钱。”
没有在生产资料的分配上继续讲太多,张寒凌直接把问题引向了第二个因素——流通货币。
货币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载体,是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血液。
货币发行量过多和过少都会对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巨大影响,而朱元璋在位期间依靠皇家信用大量印制宝钞,并流入市场,无节制的发行,最终导致宝钞的价值崩盘,就是最简单的例子。
封建时代特别是明朝时期,因为明初时期多以铜钱作为基本的货币单位,而众所周知的是,华夏大地从古至今都是缺铜的,所以铜钱的发行其实会受到底层资源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会考虑发行宝钞的一个原因。
其次,由于大量发行的铜钱在流通过程中会不断向地主豪绅以及少量大商人家族集中,集中后的铜钱又会被他们多数存储起来,或者置换成为土地等不动产,最后导致市面上可用于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商品的流通就会因此受到巨大阻碍,进一步推进了整个社会的通缩。
好在由于在封建时代多数人都是依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所以不会出现由于货币的流通受阻,而导致大批量人群缺乏基础生活物资的情况发生。
至明朝中后期,由于大量白银开始流入,因此白银成为主要的基础货币来对铜钱进行补充,从某一方面稳定了明朝的商业发展,加上这个时期手工作坊的兴起,导致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也就可以理解了。
话说回来,市场上的流通货币量决定了商品流通的速度,进而促进了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提升。
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简单指标来说的话,那就是流通货币的量加上流通的过程,会创造大量的国民生产总值(gdp),这也可以从侧面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的增长性。
但是,与宝钞类似的是,基础货币的发行需要考虑货币的锚定物,宝钞以皇家信用作为锚定随意发行,最后的结果是明中期宝钞与白银的兑换比例就下降到接近100:1了,也就是说一百两面值的宝钞只能兑换到一两实物白银,基本上失去了货币的使用价值,后期也只能废除掉。
而想要让现在大明增加基础货币,也就是铜钱发行量,其基本的锚定物实质上是粮食,粮食在古代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的前五十年都应该是稀缺物,所以以粮食总产量作为货币的锚定物,在明初其实是可行的。
“你们洪武十一年的粮食总产量根据历史记载是没有数据的,但是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耕地数量是850万顷(一顷=100亩),对比明初增加了接近一倍。”
“然后根据耕地数量大致估算粮食产量,以亩产25石计算,实际产粮应该是85010025=石,也就是说洪武十一年全国粮食产量应该是21亿石的一半左右,就按10亿石算吧。而你们一年的税收总额约2500万石,本身你们粮税定的较低,甚至低于商税的三十税一,加之商税你们本就收不到多少,所以估计2500万至3500万石应该就是你们整个明朝时期的年税收总额区间了,与粮食总产量对比基本吻合。”
“结合上述数据,你们粮食总产量10亿石,粮食价格是一石250文至300文,因此你们发行的铜钱数量应该在2500亿至3000亿,而一个相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保持一定的通胀率是有必要的,因此你们的货币可以超发一部分,虽然超发了一部分,但是对总体的货币价值影响不大,按照超发总量不宜超过锚定物价值的70计算,你们可以超发的铜钱数量可以达到2000亿左右。”
“不过上述数据是根据现代经济运行的数据计算得到的,并不符合大明当前的经济结构,从理论上进行估算,为了确保不出现物价飞涨的情况,建议你们超发铜钱的量不要超过800亿,折算成白银,约为5000万两。”
张寒凌一口气把自己脑子给掏空了,关于经济运行的基础数据分析之类的知识,专业性实在太强, 连自己这个曾经为了炒股专门研究过的人都理解的很吃力,更遑论朱元璋和朱标这些古代人了。
尽管他们因为国家治理过程中对此有一些概念,但是也根本不可能理解张寒凌所表述的这些内容。
“那么,总结一下,合理的流通货币总量,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你们目前的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