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大家暗地里把两人的行李运上车厢,就在列车启动的时候,两位同学偷偷爬上列车。随着列车一声长鸣,二十一名中国学生终于结束了曲折漫长的等待,开始了憧憬已久的正规学习生活。
大学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大家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在出国前,东北局就已经指示,到苏联后,要根据国家的需要选择专业,并建议学经济、学工业。中央关于留苏学生学什么,也有比较统一和明确的看法。任弼时同志到苏联治病期间,通过任岳、任湘传达了这方面的意见。他不主张中国派到苏联的留学生学习政治,也不赞成学习文科。他强调,中国派到苏联的留学生应该学习工科、学习工业。至于具体学习哪一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开路先锋(4)
因此,与后来的留学生相比,这批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祖国的需要加个人爱好”,成为大家选择专业的原则。
在苏联,对年轻人们触动最大的是其高度的电气化水平。大家都记得列宁说过的话“共产主义是苏维埃加电气化”。因此,莫斯科动力学院是最受青睐的,罗西北、###、林汉雄、崔军、贺毅、肖永定都选择了它的水力发电专业;
高毅也选择了莫斯科动力学院,但是是在土木系学习建筑;
自幼就特别喜欢摆弄机器零件的邹家华,选择了鲍曼高等工业学院。同样选择鲍曼学院的还有刘虎生和张代侠;
一代名将叶挺陨命于飞机失事。叶正大、叶正明下定决心要制造自己的安全可靠的飞机,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制造和飞机设计;
江明出身于农民家庭,又在土改工作团工作了一段时间,因此对探索中国农业社会问题有了浓厚兴趣。他进入莫斯科农学院,决心献身于农业经济研究;
罗镇涛和杨廷藩进入莫斯科财经学院学习财政和金融;
项苏云进入莫斯科纺织学院学习棉纺;
任岳选择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工业及民用建筑;
叶楚梅进入莫斯科大学;
任湘进入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
朱忠洪进入了莫斯科有色金属与黄金学院。13
1949年9月1日,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们全部免试进入自己所选择的高等院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1949年的莫斯科,还处处显示出残酷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流离失所的难民沿街乞讨;从战场上归来的战士拖着残缺的肢体,无声地诉说着战争带来的苦难。
中国留学生的生活费是四百五十卢布,这在当时应当算是不低的数目了。然而战争造成货品奇缺、物价飞涨,抹面包的黄油卖到六十卢布一公斤。中国学生也只得节衣缩食,买一块黄油要节省着吃很久很久。
比生活的困难更严峻的,是学习的艰苦。
中国留学生都来自战火纷飞的革命根据地,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除了极个别人拥有相当于高中的学历外,其他人都是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下子进入苏联最高等的学府,学习最尖端的专业,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谢绍明回忆道:
“我们到苏联时,连一本俄汉字典都没有。东北局给我们每个人配了一本缴获的、日本人在满洲国印的《露和字典》。日文我们也不懂,好在有些字词和中文相同或相近。我们就拿着这本俄、日语对照的字典,连蒙带猜,学会了不少单词。
有时看书看的实在太累了,不论寒暑,就把头伸到水龙头下面放开冷水冲,一下子打个激灵,抖擞精神继续看。冬天的自来水冰冷刺骨。宿舍的管理员老大妈看我们这样做,连忙跑过来阻止:‘不行啊,小伙子!这样会得病的!’”
到苏联后不久,叶楚梅就因为不适应气候和饮食,患上了肺结核病。进入大学后,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病情恶化,时常咳血,不得不住进医院。但是就是住院治疗期间,她也没有中断学习。她恳请同学们探视时把课堂笔记带来。每次同学们看望她时,她就不停地誊抄笔记,有问题就请同学讲解,结果课程不但没落下,还和同学们一起按时参加了考试。病情稍有好转,她就迫不及待地出院返校了。由于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叶楚梅的病情终于恶化了,以致最后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休养。14
通过勤奋努力,大家不仅克服了语言障碍,而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