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页)
孙中山主持下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改组,或有不同的见解。但经此次改组,才有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顺应时代发展
392
273胡绳文集
之需要,发布一自有国民党以来最完备之宣言,且予三民主义以新的解释,由此而为国民党注入新的活力,由此才彻底结束辛亥以后十年间日益陷于困境之局面。
历史事实如此,殆难否认。
孙中山不幸于北上之际逝世。
在孙中山逝世前后,两广统一,黄埔军校成立,工农运动兴起,国民党组织普及于全国各地,以至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此数年间,国民党面貌一新,生机勃勃,与前此之十年迥然不同,兼均十二年至十三年(1923—1924年)孙中山领导下改组之结果也。
三
论者有谓,自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二十五年(1936年)
,为国民党之黄金时代。就国民党史而言,这样说不为无故。从兴中会成立算起,历三十余年,国民党始取得全国政权,取得政权后之十年宁不可贵?
但历史学者不能不据实而言,此“黄金十年”实为无穷阴影所覆盖。
以言统一,此十年间不特国共两党内战不已,国民党内各派系、各地方实力派互争雄长,甚且导致大规模内战。
以言经济,很难说这十年有多大成绩。
于兹不能详论,惟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银行学会编印之《民国经济史》(论文集,朱斯煌主编)
,略述数事。
此论文集中,有洪文里作文论述“我国工业制品之自给率”。
其言曰:“过去轻工业虽较发达,而重工业绝少进步,未能平均发展”。
其文引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来之中国》中关于我国工业制品自给率之统计
393
胡绳文集373
数字,除丝织品、植物油、火柴、烟草、小麦粉、灰泥土制品及陶制品等外,其他工业制品均不能自给。不足以自给之工业品,举数例如下:棉纺织品79(即自给率为百分之七十九,下同)
,砂糖40。
4,玻璃制品53,纸类38,毛及毛织品27。
6,染料7。
4,石油汽油0。
2,铁钢5,机械23。
5,车辆16。
5。由此可见,所谓较发达之轻工业,诸多重要产品亦不能自给也。
骆清华之文述历年轻工业之动态云,华商纱锭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有二百二十二万一千锭,而二十五年(1936年)为二百五十五万三千锭,比十一年仅增百分之十五。外商在华纱锭在二十五年已增至二百三十五万六千锭,其中日商占二百十三万五千锭。至于织布机方面,骆氏云:“其命运与棉纱业几相依为命”。
十四年(1925年)
全国织机二万七千三百七十六台,其中华商者二万零一百七十一台(百分之七十三点七)
,日商者七千二百零五台(百分之二十六点三)。
抗战前夕,据估计二十五年(1936年)时,织机总数增至五万八千四百三十九台,而华商所占比例竟大为降低,仅为百分之四十一点九,计二万五千五百零三台,日商所占比例剧增达百分之五十一点二,计二万八千九百十五台,另有英商四千零二十一台,占百分之六点九云。
以上转述材料远不足以表明当时民族工商业之凋敝。至于农村之破产,灾荒之频仍,民有饥色,路有饿殍,流离失所,辗转沟壑者数以百万计,游民乞丐充斥城镇,虽中产阶层亦有民不聊生之叹。凡此种种,莫非实况。对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而沈阳北大营枪声一响,瞬间东北沦
394
473胡绳文集
亡,华北告急,将帅束手,阁臣仰屋,益使十年中之后五年黯然失色。
笔者以为,国民党于全国执政后之黄金时代,似非其最初十年,即抗日战争爆发前之十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当局从不抵抗转而主张“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全国抗战由此而兴,民族危亡局面由此而得转机,国民党之威望亦由此而大增。谓为黄金时代之开始,岂不更为恰当?回顾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确有与民更新之气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