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页)
久的舍甫琴科忙问:“怎么样,增援部队有结果了吗?”
卡图科夫政委长叹一声:“一个也没有。必须坚持到明天下午,死命令。”
通讯部顿时安静了下来,只有发报机“滴滴”的声音在回响。
八路军新编第二团团部。
“喂,是孙团长吗?我们现在非常需要你的支援。嗯,对对对!军费?没问题,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好了,就这么定了!”赵虎愉快地放下电话,“这下好了,又来了一批增援部队!把右边的山坡让给他们!”
“是!”
赵虎还是过于轻敌了,他没有想到这回日本人是拼命了。
这座铁桥就好比是关东军的咽喉,现在红军已经卡住了敌人的喉咙,但是敌人仍然在挣扎,他们必须卡住一段时间,对方才能咽气。
日军已经来了。
日本关东军第三方面军独立第一战车旅已经杀了过来。每一个关东军的士兵都有着必胜的信念:这次战役他们必须打赢,如果一旦红军的援军赶到,整整十个师团,包含第三方面军的大半和第四军的一部将会全部被红军围困在河对岸。
铁桥,1945年8月16日晚上7:00。
红军们正在享受这最后的和平时光。
谢尔盖耶维奇终于无法在忍耐住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他拉着娜达莎的手,漫步在河岸边。
谢尔盖耶维奇摊牌了:“娜达莎,你知道,我是个从小就缺乏母爱的人。我想,嗯,我想和你……”
一贯比较大方的娜达莎此时却显得非常腼腆,她把头埋得很深,两边的脸颊微微泛红。
“娜达莎,答应我。战争过后,我们将一起生活,一起耕作,我,我……”谢尔盖耶维奇有些语无伦次。
娜达莎终于抬起了像一个红苹果的头,对着十分尴尬谢尔盖耶维奇微笑着点点头。
高政委又回到了他的小屋子。这是一间靠河的小房子。
高政委打开破烂的窗户,静静地凝望着平静的河水,已经快要藏到山里的太阳的余晖,仍然泛滥在河水上,波光粼粼的湖水向前不息地奔流,高政委的心情也随之奔流:
十四年的艰苦抗战,到了今天,终于要胜利了。此时,哪一位中国人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呢?他凝望着静谧的天空,还有平静的河水,心却早已越过大江南北,水网泽国,飞向了他的家乡……
卡图科夫政委已经劳累了几天了,他终于快要坚持不下去了。他双手抱着十分疼痛的大脑,他尽量不想让混乱的思绪扰乱他的大脑,然而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
不得已,卡图科夫政委只好回到他自己的休息室,静静地躺在他的床上。说来也怪,这么一躺,他却清醒多了。
他在会议,他的思绪已经穿过了大兴安岭,跨过了西伯利亚辽阔的平原,飞跃了乌拉尔山脉险峻的高山,到了第聂伯河两岸的平原,乌克兰大地。
他出生在基辅市,他的父亲是一位农民。
非常巧,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17年,苏联建立了。
在粉碎反革命阴谋颠覆苏维埃政府的战争中,他的父亲参加了苏联红军,不得不丢下还在襁褓当中的卡图科夫。然而,命运更是如此的坎坷。协约国武装干涉军和邓尼金匪帮纷纷踏入这片饱经战乱的平原。当白匪知道他的父亲是共产党时,丝毫没有留情地杀害了他的母亲。
还在摇篮里的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恐怖的事情。多亏了好心的邻居,在敌人搜查的时候把他抱走了,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他很快长大了,参加了工作。
他不喜欢战争,也不喜欢军人这个角色,他只为了一个目的——寻找他的父亲。
终于,在1941年的春天,他终于在基辅军区见到了已经是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的他父亲。
然而,父亲对他参加红军非常不满意。两人在那短暂的、不愉快的见面后,又不得不分开——他被参谋部调离基辅军区,转入了苏联空降部队工作。在离别那刻,不经意的卡图科夫惊奇的看到,父亲的眼角里,溢出了晶莹的液体。
然而,战争,又是战争。他的父亲在包围基辅的战斗中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光荣地牺牲了。
从此,他失去了双亲。
此刻,他在想,战争什么时候能够结束?然而,他又不想战争立刻结束:即使结束了,他又能去哪儿呢?哪儿又是他的家呢?
八路军新编第二团团部。
谁会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