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直的大臣就纷纷求退。俗话说,撒尿也离你三条田埂。不当官,回老家总可以吧。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七月,兵部尚书金献民致仕;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五月,刑部尚书赵鉴致仕;同年十一月,大学士费弘要求致仕,未准;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二月,大学士费弘、石珤同时致仕;同年三月,户部尚书秦金致仕,兵部尚书王时中托病回乡;同年六月,提督两广军务的姚镆请求致仕获准;同年八月,南京吏部尚书朱希周请求致仕,获准。
正直大臣开溜,张璁之流像明星似的窜升了。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十月,张璁被擢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也就是进入了权力中心的内阁。桂萼提升为刑部尚书。
兄终弟及,嘉靖接了正德的皇位,但这一对难兄难弟,都置民生于不顾,肆意胡为。比起正德对天下的危害,嘉靖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璁、桂萼神清气爽,针对朝中反对派连连出手,施以打击。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三月,桂萼出重拳指向科道官。科指的是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科的给事中,这六科直接隶属于皇帝,属于言官的性质,官职虽低(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只为副七品),权力很大,有权直接向皇帝报告,弹劾官员,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的御前会议,审理有罪官员,甚至有权封还皇帝的诏书,凡科道官认为皇帝旨意不妥,可拒绝执行。道指的是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十三个道(省)的稽查工作,也属言官范畴。科道官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弹劾张璁、桂萼,桂萼之流恨之入骨。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五月,桂萼上书称,原首辅杨廷和广植私党。虽伏门事件斥逐多人,但遗奸犹在,奏请皇上恩准,仿效宪宗初年举措,令科道官互相揭发!面对面也好,背靠背也罢,不相互揭发就是不忠。桂萼引宪宗初年事,纯属无稽之谈,目的是为进一步驱逐言官。是非不分的嘉靖立即恩准,而且下达比例,按比例淘汰。由此,十三道在已驱逐十名的基础上,又淘汰四名;六科在已驱逐四人的前提下,又淘汰四人。由上海知县提上来的御史郑洛书,也只能卷铺盖走人。
大明名相徐阶传 第三部分(2)
同年十月,张璁出拳。张璁被拜为翰林学士时,翰林院集体请辞,“耻与同列”。为报这一箭之仇,张璁借嘉靖不满意侍读学士汪佃对《洪范》一书的讲解之机,把汪佃调走,继而请旨把侍讲、侍读、编撰、编修外调地方,翰林院又淘汰了二十二位官员,张璁使“翰林为空”。在此当口,徐阶来了。
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朝中官职空额太多,时任华亭县令的聂豹,被任命为御史,已然进京。他经常与徐阶互通信息。徐阶知京中乱象依旧,便有些犹豫,进京事借故拖了三个月,于该年十二月才很不情愿地动身赴京。顾夫人深恐儿子在京无人照料,兼以夫妻分居也不利于自己抱孙子,便把徐阶找到中堂,对徐阶说:“吾儿此去乏人照料,为娘的意思是,吾儿把可久也带去京城吧,好让为娘早些抱上孙子。”徐阶本想携妻上任,又怕高堂乏人照料,见母亲这么说,当然乐意。“只是……”未待徐阶说完,顾夫人说:“你二弟、三弟已能照料家中,吾儿尽管放心与可久去往京师。”
徐阶回房,将母亲的意思告诉可久,可久那高兴劲是画(话)也画(话)不出来。于是二十四岁的徐阶,携二十二岁的妻子,到祖父、父亲墓上拜辞以后,联袂赴京。徐阶到吏部报到后,就去翰林院上任了。
徐阶走进翰林院,发现变化太大,熟面孔不见了,新面孔不少,有欧阳德、金璐、张褒、韩祁芬。因为他与欧阳德都崇尚阳*学,双方有共同语言,不多几天,二人便成了莫逆之交。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十一月,北京发生地震。这一年在地震造成的恐慌中落下帷幕。
徐阶此番上任,较之前三年,顺心多了。官邸有了女主人,一切都变了样。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陈设井然有序。一日三餐,荤素搭配,颇合口味。尤其是小小的庭园,种上了花草,书房、卧室摆上了盆景。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
只是新年伊始的朝廷,依然乱象丛生。每与可久话及,可久总是俏语宽慰。一天晚餐后,徐阶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可久情知又发生了不愉快的事。原来张璁、桂萼当上了太子太保,嘉靖是越发的宠信他们了。
话说新年上朝,皇极殿上文武百官左右排开,共贺新春。南面而坐的嘉靖眼尖,发现张璁、桂萼班次竟排列兵部尚书李承勋之下,便有些不乐。散朝后,嘉靖驾临内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